-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究宜昌天麻产业发展之推动者
探究宜昌天麻产业发展之推动者
张东祥天麻三十年:一个人,一条路,一片天
导语:天麻是一种珍贵的中草药,功效显著。在中国天麻行业,宜昌天麻因其独特的品质而享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有一种说法称之为“天下天麻,宜昌为大”!我好奇的是哪些人让宜昌天麻享誉了这样高的市场美誉?他们又演绎出了哪些精彩故事呢?正是这一探究的强烈心态促使我走进宜昌天麻种植行业,去寻找宜昌天麻行业中的优秀代表,倾听、记录他们的故事,探究他们不同的人生轨迹和方向。
三峡晚报2013年3月22日讯(见习记者朱思翔)在湖北宜昌市内颇为知名的餐饮会所,我走近了张东祥——一位声名远播,30年如一日,致力探索天麻新型种植新法的技术专家。朴素的衣着、热情而好客,张东祥给人的第一印象质朴而实在。谈到天麻产业发展时,他如数家珍,似有说不完的话。男人相聚当会把酒言欢,几杯浓郁酱香入口,口中滋润,言谈轻松自然,张东祥的故事伴随点滴香醇娓娓道出。
人以孝为根
张东祥为医母病初识天麻
张东祥出生在枝江近郊的一个村子,那是一个民风纯朴的鱼米之乡。
1977年,宜昌夏天的酷热似乎来得异常早,高中毕业必须回家务农的张东祥早早地感受到这酷热下的沉重燥闷。
在家务农的日子单调且异常的艰辛,加上母亲因积劳成疾造成的头疼头晕和风湿病也反复的更加频繁,张东祥眉头紧锁脑海里反复想:到哪去寻找减轻母亲痛楚的良方?同时内心深处也有一样不甘就此生活的潜意识在敲打着张东祥:我的未来究竟在哪里?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东祥听到乡间医生给母亲说起,宜昌西北山区有一种野生天麻是治疗头疼风湿的特效药。
1981年的春末,张东祥跟随着当地的山民一道,徒步300余公里进入了深山采挖天麻。张东祥只有靠着进山时年长山民教会的一点采挖天麻知识在山里寻找天麻,那三天里,张东祥满脑都是“凡有鲜红如箭或青紫色的健杆破土而出,土下必有一窝天麻”。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东祥竟然挖到了四公斤鲜麻,满心欢喜的张东祥将鲜麻裹好搂紧,仿佛看到含辛茹苦的母亲因服用自己采回的天麻熬制成的药汤而露出的舒缓笑容。
在返程时,这一趟采挖天麻的不易让年少的张东祥脑子里蹦出个念头:能不能挖些小麻回家试着种种?他将野生麻窝里的小麻连同麻窝里的土壤都一起装进木箱背回了家,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偷偷地挖了一个坑种了下去。张东祥没有意识到的是,自己此后人生三十年从屡败屡试到屡创天麻神奇的发展之路将随着这颗麻籽萌发、成长到壮大。
穷则思变
张东祥孤身一人迈出天麻种植第一步
农家田园生活对于当今很多人来说,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度假生活。然而,时光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的鄂西小村落,那时的广大农民家庭大多甚至连温饱都存在问题,贫穷让一些村民开始试着走出去。
张东祥却有自己的内心的盘算。回来后,张东祥根据村中老辈人的指点,将挖回的四公斤鲜麻制成了一公斤多干麻,卖了一百元。在那个穷困的年代,一百元是相当值钱的,更何况对一个乡村青年来说,那实实在在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天麻竟然这么值钱?在那个穷则思变的年代,一贯乐于思考的张东祥想到了自己种下的那一窝小麻,“今年种好了这一窝,卖1百元,下一年就种10窝变1000元……”他相信不久,就会为父母和家庭带来真正的幸福生活。这以后,张东祥就把满腔的希望和热情寄托在那一窝小麻上了。
冬去春来,在天麻的采挖季节,张东祥怀着即将收获的心情,刨开土坑,眼前的情景却让张东祥顿时傻了眼,麻籽不见了,只有满坑的小虫。“难道天麻就不能人工种植?”张东祥沮丧,失落,有些灰心了,但是性格倔不服输的他就是不想放弃,“肯定是种植方式不对!”张东祥在此后的日子简直就为了种植天麻痴迷了,生活中除了天麻还是天麻,为了研究观察天麻的生殖环境,有时他在深山里一呆就是几天。一遍一遍地钻进城里的书店查找天麻生长特性以及与天麻有关的所有知识,土屋中、菜地间、棉花地里都成了他的种植实验场。几经折腾,虽然有些收获,却收效甚微,但这期间,母亲却在天麻的调剂下病情大为好转,使得张东祥从天麻的良好功效中看到了未来其广阔的市场前景。
1983年,在改革开放利好政策的刺激下,很多人选择各行各业淘金取宝,张东祥却偏偏选上了无人问津的天麻食用菌项目创业。准备大展拳脚的他承包了面临倒闭的曹岗村菌种厂,利用不断充实的知识和几年摸索过程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张东祥第一时间将厂房内废弃的几十吨木屑、棉籽壳进行清理,再通过消毒处理。与此同时,他还根据市场需求栽培香菇、金针菇等菌类品种,首战告捷,当年收入就高达四万元。有了资金的支撑,加之有着特别天麻情结的张东祥,从此开始正式迈开了张东祥天麻栽培技术的探索之路。
永不言弃
张东祥在探索阵痛中踏出一条新路
创业初期,张东祥从早期的多次天麻栽培失败的困惑中,已逐渐地摸清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