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风情美文(一)陕西风情美文(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陕西风情美文(一)陕西风情美文(一)

故乡新月 出古城西安北上,约莫百多华里,便是渭北高原的北山了。北山并不奇拔险峻,却满地下都是乌金,装载拉运的火车、汽车日夜川流不息。   顺着北山的勾勾叉叉一直往里走,有个照金,照金有个西峰岭,岭里头有个绣房沟。沟里的半山崖上有个绣房寨子。这儿,霞雾生烟,浓荫蔽日,翠色满目,据说,古时候山外的女子常来此地躲避战乱,远离家门,无事可做,就以描龙绣凤倾注情思,天长日久,山水也沾光得了“绣房”的美名。如今,寨内早已空寂无人,花木尽着野性猛长,一株合抱粗的古柏,遮掩着一个半里路长的石洞,人称二郎洞。洞中有石桌、石凳,还有股拇指粗的泉水,叮叮咚咚地常年流着。石洞是通的,传说二郎神在此山练箭,功成之日,一箭把石崖射穿了。当然,这只是神话传说,有趣的是,二郎洞口对过的石缝中,果真卡了一尊条石,说那便是二郎神的箭头子。再看那石洞,硬是找不见人工斧凿的痕印儿。不过,进绣房寨子可不是件容易事儿,盘山小道且不说,中间有一段几丈高的只能容半个脚的石窝子路,足以使人乍舌头。闻传唐王李世民当年在长安坐天下的时候,曾在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绣房寨子里避过暑呢!   绣房沟口,有道溪水河,河底全是五颜六色的小石头,水很清,伸手搅半天也泛不起几星泥渣。溪水河似乎是专意来西峰逛景致的,疯疯张张地转了几个圈子,顺山势又扭捏着又往回去了。隔河对峙的是一段两里多长的石崖,叫果老崖。据说是当年张果老倒骑毛驴从此崖走过,故而得名。果老崖的石头呈赭红色,十几丈高的崖面,刀切一样齐,崖顶长满厚厚的青苔,石罅中长有歪歪斜斜的松树;崖下,坐落着几十户人家。站立在西峰岭最高的山尖上,幽林景秀,一览眼底,那果老崖下的房舍,宛若漂浮在波峰浪谷之间的点点风帆。   这就是我的家乡。   清晨,家家户户炊烟升起来了,袅袅的,淡淡的,像天际悬挂了一抹飘悠悠的白云。   该吃早饭了,吴老伯还在地里忙活。冬妹就立在村前的山包上喊:   “大吔-----吃----饭----了!”   这女子水灵灵的声音,又细又长,叫的整个村子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吴老伯就在对面山坡上翻地,听到冬妹喊,并不答话,把铁锨往地里一插,拍打拍打身上的衣服,勾着他的弯弯腰,背着手,拿着长杆儿烟袋,晃悠着走下山来。   这一切,都是三弟从我家窗口看到的。   三弟最爱我家的窗口,喜欢爬在窗台上,透过木格子窗棱儿,看溪水河,望西峰岭,听果老崖上的野雀儿叫,眼下他心中又多了个冬妹,和窗口的感情就更深了,好像谁在那而安置了一大块吸铁石,他自己像变成了铁疙瘩,动不动就被吸过去瞅两眼。冬妹似乎看不出什么,三弟那颗痴情火辣的心,可真是滚烫的炙人。平时,他性子直的像绣房寨子里的二郎洞,一眼就能瞅到头,心里咋想就咋说,可在这桩事儿上,不知什么原因,三弟总是曲曲弯弯的不肯开口。我让他去找冬妹说说,三弟冲我憨憨的一笑,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   春天来了。山坡上的野杏树、野桃树、黄花芦、土条梢……,全开花儿了,蓝的、紫的、黄的、粉红的,争相怒放,青山绿岭变成了花山花岭。风和日丽的天气,冬妹和村里的姑娘去游山玩水,她们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走到山上,却只能得见林间花丛传来“咯咯咯”的笑声。三弟恰好坐在河岸边的大青石上歇憩,就竖起耳朵听,猛的,他一纵身子,跳将起来,想淌过河上山去,一扭脸,见我立在坡头,便放嗓子吼唱了几句,径自干活去了。唯有他那粗犷的声音,在果老崖光溜溜的石壁上滚来碰去,久久地回荡着,萦绕着……   在我的记忆里,家乡的春天,到处洋溢着诗的情趣,到处呈现着画的意境,在这浓浓的诗情画意里,点缀着年青人快活的身影儿。   山民却厚爱秋天。说秋天实在。   金秋季节,除了满场的五谷垛子,满沟满山都是熟透了的果木,什么八月红、九月炸、红秋子、甜莓子、野犁儿、软枣儿、野葡萄、山核桃……,全是累累的疙瘩串儿,别说吃,就是看一眼,也馋得人流口水!大凡这时节进山的客人,主人都会捧出自家酿的果子酒,味道是甜甜的,辣辣的,不十分浓烈,照样能洗去你一路的风尘,再添上主人盛情的款待,有多少辛苦劳累和烦闷忧愁也会消散的一干二净。   山外有一首歌谣,唱到:“金窝子、银窝子,比不上西峰岭的福窝子”。这宽绰富裕,是乡亲们用汗珠子换来的呀!熬过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好容易盼得落花结籽、五谷上场了,何不痛痛快快地喝上几盅呢?   于是,皓月当空的夜晚,场院当中支起了桌凳,摆上了好酒好菜,村里的小伙子全赶来凑热闹。大伙儿喜滋滋地吸着带把子烟,说着,笑着,由在场最小辈的人斟满第一杯酒,经年长者递给收成最好的粮户,“有功之臣”先抿一口,再依次传递,每人只抿一丝儿。   酒过三巡,客套过后,气氛就活跃了。行令猜拳,各显身手,空气里弥漫着醉人的清香。酒席上,唱秦腔、唱眉户、唱碗儿腔、唱关中道情,全是干杂乱弹,间或有人插几句笑话,冬妹就笑得直不起腰来。   兴头子上,不知是谁

文档评论(0)

cduut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