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普物13量子力学普13量子力学.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普物13量子力学普13量子力学

1900年,普朗克为了解释黑体辐射问题,提出振荡偶极子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假设,得到与实验结果相符合的黑体辐射公式; 爱因斯坦、康普顿进一步提出光子学说,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1913年,玻尔根据卢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提出氢原子的量子论; 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提出了物质波的假说,并为电子衍射实验证实; 1925-1932,薛定谔、海森堡、玻恩、狄拉克提出描写微观粒子运动的新理论-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相对论成为近代物理学的两块理论基石。 热辐射现象:任何固体、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在发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热辐射; 辐射能:热辐射具有连续的辐射能谱-远红外到紫外; 同一物体在一定温度下辐射的能量在不同光谱区域分布不均匀,温度越高,能量最大的辐射对应的波长越短;温度越高,辐射的总能量越大; 基尔霍夫辐射定律 (1)单色辐出度 (2)辐出度:一定温度下,单位时间、物体单位面积发射的各种波长的总能量 同一温度下,不同物体辐出度不同; 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 对黑体 维恩位移定律 对黑体 用于高温测量、遥感、红外追踪等,P319。 普朗克量子假说 维恩在1893年假设黑体辐射能谱分布与麦克斯韦速率分布类似得出维恩公式,短波长符合很好,长波长相差较大。 1900-1905年,瑞利、金斯用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得到瑞利-金斯公式,适用于长波长。 普朗克把维恩公式和瑞利-金斯公式用内插法衔接起来,得到 普朗克假设:辐射黑体分子、原子的振动可看作谐振子,这些谐振子可以发射和吸收辐射能,但这些谐振子只能处于某些分立的状态,相应的能量是某一最小能量的整数倍,振子从一个状态跃迁到另一状态时,辐射或吸收能量。 从经典物理看来,能量子的假设难以置信,1905年,爱因斯坦在普朗克假设的基础上提出光量子概念,正确解释了光电效应,普朗克能量子的假设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光电效应实验规律: 1,饱和电流随光强增加-光电子数与入射光强成正比; 2,遏止电势-外加反向电势使光电流变为零-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时具有一定动能,与入射光强无关. 3,遏止频率(红限),-入射光的频率小于红限,多大光强都不产生光电效应; 4,弛豫时间-无论光强多大,光电效应几乎是瞬时的,小于10-9 s。 光的波动说的缺陷:按照光的波动说: 逸出时的初动能取决于光振动的振幅-取决于光的强度(×)(随频率上升,与光强无关); 足够光强可以发生光电效应(×)(有红限存在); 电子从入射光吸收能量,必须积累一定的时间才能发射,入射光越弱,积累时间越长(×)(实验结果几乎是瞬时的)。 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 普朗克认为谐振子发射和吸收能量量子化-爱因斯坦认为辐射能本身也是量子化,光是以光速运动的粒子流;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子的粒子性:光子具有能量、动量、质量; 康普顿效应-以X射线散射证实光子概念 摄谱仪-测量散射波长、强度 1923年,康普顿发现X射线散射波长改变(比原波长长)-康普顿效应; 1926年,吴有训对不同物质散射进行研究,得出: 1,波长变化与散射角有关,散射角增大,波长变化增大,原波长强度减小,新波长强度增大; 2、同一散射角,所有物质的波长变化相同,但随原子序数增加,原波长强度增加,新波长强度减小。 光子理论的解释 按经典理论,光的散射是引起带电粒子的受迫振荡,向周围辐射电磁波,频率与入射光相同,没有变化; 光子理论:光子与电子弹性碰撞,动量守恒、能量守恒; 光子与自由电子弹性碰撞,自由电子吸收入射光子能量,发射一个散射光子,散射光子能量低,波长长; 光子与强束缚电子弹性碰撞,等于与原子碰撞,入射光子能量变化很小,波长不变; 波长变化与散射角有关,散射角增大,波长变化增大;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1911年,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核式结构模型; 加速运动的电子发射电磁波,频率等于电子绕核转动的频率-能量辐射使原子系统能量下降,频率改变-发射连续光谱,电子接近原子核-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不稳定; 1913年,玻尔把量子化概念应用到原子系统,提出3个基本假设: 1,定态假设; 2,频率条件; 3,量子化条件;动量 角在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过程中,其稳定状态必须满足电子的角动量L等于h/2p的整数倍的条件。 玻尔理论的意义: 成功说明了氢原子的光谱,对类氢原子(只有一个核外电子的离子,如He+、Li2+、Be3+)的光谱也能很好地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单原子系统的客观实际。 玻尔理论的缺陷 该理论仍以经典能量为基础,电子定态不辐射的假设与经典理论抵触; 只能求出谱线的频率,不能对谱线的强度、宽度、偏振进行处理。 核外电子在确定的圆形轨道上运动(×)(核外电子没有确定的轨道); 电子的角动量满足量子化条件(×)(量子

文档评论(0)

cduut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