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机械设计基础自学指机械设计基础自学指导
第1部分 课程概述
本部分内容包括课程简介及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联,课程的知识体系,课程教学的内容结构及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的关联,并对自学方法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1.1课程简介
《机械设计基础》主要研究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机构特点、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将为有关专业的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课程设计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运用相关知识、手册设计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基本概念;
(2)、常用机构的运动原理及运动系统设计—确定机械功能和运动原理;
(3)、常用联接与传动及轴系零部件的设计—确定机械零件的具体形状尺寸及材料。
1.3课程的内容结构
第一章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速度分析
第二章 平面连杆机构
第三章 凸轮机构
第四章 齿轮机构
第五章 轮系
*第六章 间歇运动机构
*第七章机械运转速度波动的调节
*第八章 回转件的平衡
第九章机械零件设计概述
第十章 联接
第十一 齿轮传动
第十二章蜗杆传动
第十三章 带传动和链传动
第十四章 轴
第十五章 滑动轴承
第十六章 滚动轴承
*第十七章 联轴器、离合器与制动器
*第十八章 弹簧
(带星号的章节为自学内容)
1.4自学方法
1.4.1 理解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为了学好本课程,首先要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态度,在学习中要刻苦钻研、踏踏实实、虚心求教、持之以恒。在学习时要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不要孤立地去看待每一部分的内容。重在理解,能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不要死记;对于设计部分,着重掌握设计的原理和方法。通过习题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分析问题和设计能力。
深刻领会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把整体课程内容分界为若干个知识体系,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清主次,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环绕总纲、目标和体系进行学习。通过各个学习环节,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1.4.2 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机构要着重理解对其工作原理、运动特性、特点、应用和设计的分析;对任一机械零部件要着重理解其组成、工作原理、特点、失效形式、工作能力计算和结构设计的内容。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多,内容繁杂,课程内容多、公式多、参数多、系数多,需要查找的数据资料多。所以必须对每一个研究对象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设计思路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与其他研究对象进行比较,掌握其共性与个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分析和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
学习机械设计不仅在于继承,更重要的是应用创新,机械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就是不断创新的历程。只有学会创新,才能把知识变成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部分 课程学习计划
顺次 教材章节 重点 难点 必做习题 1 绪论
1.1~1.3 运动副和自由度的概念
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 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的识别 1-5~1-12 2 2.1
2.2 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特性
铰链四杆机构有整转副的条件 急回运动特性
死点的产生 2-1、2-3、2-4 3 2.3
2.4 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 2-5、2-9、2-10 4 3.1
3.2 凸轮机构的应用和类型
从动件的常见运动规律 5 3.3
3.4 凸轮机构的压力角
图解法设计凸轮机构 凸轮机构的压力角 3-1、3-2 6 4.1
4.2 齿轮机构的特点和类型
齿廓实现定角速比传动的条件 齿廓实现定角速比传动的条件 7 4.3
4.4 渐开线齿廓
齿轮各部分名称及基本尺寸 4-1、4-2 8 4.5
4.6 渐开线齿轮啮合
切齿原理 9 4.7
4.8
4.9 根切、最少齿数
斜齿轮机构和圆锥齿轮机构的特点 根切产生的原因 10 5.1
5.2 定轴轮系传动比 11 5.3
5.4
5.5 周转轮系传动比
复合轮系传动比 差动轮系传动比
复合轮系传动比 5-1、5-2、5-4、5-11、5-12 12 6.1~6.4 间歇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 13 8.1~8.3 回转件平衡计算的目的 14 9.1~
9.7 机械零件的强度、接触强度 变应力下的许用应力 15 10.1
10.3
10.4 螺纹的主要参数
常用螺纹的种类和特点
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及应用场合 16 10.5
10.6 螺纹联接预紧的目的及防松方法;普通螺栓联接承受横向载荷和轴向载荷时的强度计算、铰制孔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紧螺栓联接承受轴向载荷时的强度计算 10.5、10.6、10.9 17 10.7
10.8
10.9 螺栓材料的强度等级、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 18 10.10
10.11 键联接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花键联接的特点、销联接的应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