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地 金庸 余华甘 金庸 余华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出生于西印度波尔班达尔贵族家庭,年轻时曾经留学英国,攻读法律,
1891年取得律师资格回国,后应聘前往南非任一家公司的法律顾问。1894年在南非纳塔尔省组织印度侨民投入反对南非当局种族歧视的斗争,首次提出非暴力口号,并以实际行动践行理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甘地再次回到印度,组织“坚持真理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甘地发动要求“撤离印度”的运动,遭到残酷的镇压。印度独立后,甘地呼吁人民要团结一致结束教派流血冲突。
1948年1月30日,享有“圣雄”称号的甘地在德里作晚祷时,被印度教极右分子开枪暗杀,终年79岁。杀害甘地的刺客纳特胡拉姆-戈德塞是印度教的一个极端派别成员。[1]
他一生曾创办和主编过四种刊物,主要著述有《印度自治》、《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等。
甘地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精神领袖,他发起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非暴力方式抵制英国统治和英国商品,手纺车运动便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旨在杜绝对英国纺织物的需求。
甘地赢得了各国人民对他的爱戴和忠诚,包括各种宗教信仰的欧洲人以及几乎不同政治倾向的所有印度人。
经典语录编辑
1、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盲目。
原文:An eye for an eye ends up only making the whole world blind.
2、要活就要像明天你就会死去一般活着。要学习就要好像你会永远活着一般学习。
原文: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 Learn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3、生由死而来。麦子为了萌芽,它的种子必须要死了才行。
4、国家都是由苦难中产生的。
5、不使用暴力,是谦逊的极限。
6、如果我们能发展意志力,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不再需要武装力量了。
7、嗨,罗摩!(甘地遗言,意即“哦,天哪!”)
8、祈祷不是要求,而是灵魂上的渴望。
9、懦夫是不会有爱的,爱是勇者的特性。
10、就是因为自己非常怕死,所以才会对别人的死亡流下眼泪。
11、有信心,即不知道有失望。
12、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
13、贫穷才是最糟糕的暴力。
14、手段的不纯洁,必然导致目的的不纯洁。
15、我的人生就是我想要传达的信息。
16、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望。
17、欲变世界先变其身。
18、真理不会因为没有人认识而变成谬误。[3]
社会评论编辑
甘地远不只是一个聪明的律师、优秀的演说家、坚定的人权战士和政治领袖。
他还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政治领袖的典范。他写过一本有关他早年生活的书,书的标题是“我体验真理的故事”。奥秘就体现在这个标题中。他可以无拘束地谈论他的失败和他的困难。他犯了错误时,就自动承认错误。
首要的是,他拒绝从他的政治活动中获取任何利益。在他回印度之前,他就决定要像穷人那样生活,决不占有财富。他在印度旅行时,坐的是硬座,从不预订座位,而是跟农民和其它普通百姓在一起。在城市里,他拒绝乘坐人力车——一种由赤脚男人拉着的两轮车。他吃得很简单,从不吃肉。他早晨起得很早,然后坐在纺车旁纺棉线。他认为从领袖到最穷的农民人人都应该准备干重活。
金庸,余华,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他是目前在国际文坛声望最高的中国作家之一,被认为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
1960年4月3日(《四月三日事件》的来源)生,祖籍山东高唐。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当医生的父亲华自治、母亲余佩文(父母的姓,是余华名字的来源)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先后进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余华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在鲁院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诗人陈虹。因陈虹在北京工作,余华后来迁居北京十余年。现居浙江杭州。[1]
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苏童、格非、孙甘露等的创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同名电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