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红旗颂赏析
《红旗颂》是我国国宝级交响乐曲,由我国作曲家吕其明创作于1965年,在当年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首演,取得巨大的成功,轰动了整个世界乐坛。后来,作为电影《开国大典》的电影音乐,《红旗颂》的每一次出现都让新中国成立的盛典在眼前再次浮现,乐曲也因此称为许多红色经典的音乐会、歌舞剧保留的曲目和配乐。乐曲运用凝练概括的象征性手法,以通谷鲜明的音乐语言和强功能结构的和声背景所烘托的波浪式旋律进行,热情讴歌了1949年月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讴歌了中国***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时还不知乐曲的名字,只是清楚的记得每一次聆听时心潮澎湃、禁不住手舞足蹈的感受:激昂处,激情荡漾,豪情满胸;流畅时,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旋律的变化,血液亦随之沸腾,一浪浪袭来的感染力,那种恢宏壮丽,那股气势滂沱象一幅铺展在眼前红旗舞动的壮丽山河……
《红旗颂》采用单主题贯穿发展的三部结构。乐曲以嘹亮的小号和国歌作为引子,表现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动人情景;连接部,双簧管奏出深情如歌的旋律,描写经过斗争洗礼的人们仰望红旗,心潮澎湃的情怀,传达出人民对红旗至深的情与爱。乐曲逐步发展,转向乐器交替的二声部模仿,连续的三连音音型使节奏富于动力,将乐曲抬上一个小的高潮;号角又响了,中间部分的颂歌主题变成了铿锵有力的进行曲,人群如潮,红旗似海,仿佛看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指引下,自强不息,战斗不止的雄壮步伐以及高举红旗奋勇前进的豪迈气概;第三部分是主题再现部分,气势磅礴的乐曲表现亿万人民在这历史性时刻,尽情歌颂的情绪。尾声的号角雄伟嘹亮,形成强劲有力的最高潮,乐曲气壮山河。
红旗颂》是中国作曲家吕其明于1965年创作的一首管弦乐序曲。在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由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上海管弦乐团联合首演,取得了成功。《红旗颂》采用单主题贯穿发展的三部结构,乐曲开始是引子,嘹亮的小号奏出以国歌为素材的号角音调,描写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动人情景。
连接部,双簧管奏出深情如歌的旋律,描写经过斗争洗礼的人们仰望红旗,心潮澎湃的情怀,传达出人民对红旗至深的情与爱。乐曲逐步发展,转向乐器交替的二声部模仿,连续的三连音音型使节奏富于动力,将乐曲抬上一个小的高潮。
号角又响了,中间部分的颂歌主题变成了铿锵有力的进行曲,人群如潮,红旗似海,仿佛看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指引下,自强不息,战斗不止的雄壮步伐以及高举红旗奋勇前进的豪迈气概。
第三部分是主题再现部分,气势磅礴的乐曲表现亿万人民在这历史性时刻,尽情歌颂的情绪。尾声的号角雄伟嘹亮,形成强劲有力的最高潮,乐曲气壮山河。
管弦乐序曲《红旗颂》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创作首演距今已有40年了。回想当年创作《红旗颂》的情景,好像还在眼前。
《红旗颂》的问世,“上海之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1960年举办“上海之春”以来,新人辈出,新作品不断涌现,已经成为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的音乐盛会。60年代“文革”之前上海音乐家协会党组是“上海之春”权威的领导机构,由音乐界老前辈贺绿汀、丁善德、孟波、黄贻钧、钟望阳、瞿维和我组成,我是其中年轻的后辈。1965年2月,在上海音协的一次党组会上,对各演出单位报来的“上海之春”初选节目进行了研究。大家认为,歌颂祖国和人民、歌颂党和人民军队的作品还应加强。因此,一致决定由我赶写一部作品,黄贻钧先生建议曲名定为《红旗颂》。当时,我毫无思想准备,感到非常突然,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老前辈们这样信任我,鼓励我,对我委以重任;紧张的是时间短,任务重,恐怕难以完成。但又想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因此,i我毅然接受了这一艰巨的创作任务,大胆地进行了创作。如今回想起来,如果没有“上海之春’’提供这一机遇和良好的创作条件与氛围;如果没有老前辈们的信任、鼓励和促进,就不可能有《红旗颂》。因此,我对音乐界前辈们的敬意与谢意,在心中油然而生。
当我进行作品酝酿、构思时,经过反复思考,首先决定《红旗颂》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为历史背景,歌颂红旗,歌颂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因此,我一方面对乐曲的结构、创作手法、调性布局、和声配器等等作了周密的安排;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使我深深地陷人了对当年峥嵘岁月战斗生活的往事和自己在红旗下成长的回忆之中。
1940年5月,我刚满10岁时,父亲送我和姐姐吕晓晴参加了新四军二师文工团,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和艰苦生活的磨炼与考验,既熔铸了我的灵魂、意志,也赋予我血与火、爱与恨的乐思。在9年部队文工团的战斗生活和艺术实践中,我受到严峻的锻炼和革命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