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諫厲王止謗-東吳大學.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召公諫厲王止謗-東吳大學

第二段進行反覆辯析,正反並陳 ,兩處運用比喻,喻意說理,夾敘成文 第一處比喻,以江河堵塞必將氾濫成災,比喻防民之口國家必將成災。以川喻民之口 第二處比喻,以土有山川和原隰衍沃來比喻口之宣言。這是國家生死存亡、治亂興衰的大事 第一個比喻說明民謗不能消極被動地防;防民之口有大害 第二個比喻說明民謗不但不能消極地防,還須積極主動地宣;宣之使言有大利 末段言簡意賅:只有三句話。一句說厲王,一句說國人,末一句說明厲王和國人之間的矛盾終於爆發,這中間有多少事情都被作者略去 最後一段用語極為精煉,與第二段的反復闡述相映襯,形成筆法上的鮮明對比 修辭技巧 善用比喻,善造短句,多用否定語句 引發思考 《國語》和《左傳》明顯的區別 ? 問題思考 召公對厲王弭謗的方法有何批評? 古代天子聽政如何廣開言路? 國人莫敢言,國人真的俯首聽命嗎? 談談課文對你的啟示。 周厲王真是暴君嗎? 召公以為言論之益處? 謝謝觀賞! 敬請指教! 東吳大學教授 許清雲 撰寫 召公諫厲王止謗 圖與音樂:取自印象西湖表演 召公諫厲王止謗 國語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爲川者,決之使導;爲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弗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召公諫厲王止謗 課文重點 為民者宣之使言,是本文論述之主題 弭謗之策,即在「廣開言路,察納雅言」 諫詞只「天子聽政」一段講道理,其餘俱是設喻以陳利害 以川壅而潰,傷民必多,喻防民之口有大害 以山川出財用、衍沃出衣食,喻宣民之言有大利 課文背景說明 西周第十位國王(前877年—前841年在位),姬姓,名胡。周夷王的兒子。在位36年。他在位期間,橫徵暴斂,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同時還削奪一些貴族的權力,任用榮夷為卿士,實行專利,將社會財富和資源壟斷起來。因此招致了貴族和平民的不滿。他還不斷南征荊楚,而西北戎狄,特別是獫狁,不時入侵。與周邊的少數民族也時有矛盾。曾臣服于周的東南淮夷不堪承受壓榨,奮起反抗。對內,周厲王為壓制國人的不滿,任用衛巫監視口出怨言的人,發現就立即殺死。西元前841年,發生了國人暴動,人民包圍王宮,襲擊厲王,他倉皇逃出鎬京,越過黃河,躲到周朝邊境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周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卒,諡號厲王。 本文記敍周厲王暴虐無道,用高壓手段乃至殺戮來鎮壓人民的批評,不聽召公苦口婆心的勸諫,依然一意孤行,結果激起民憤,被放逐到彘地,遭到滅亡的下場。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寫厲王弭謗,寥寥幾筆,便寫出王虐民怨的狀況 第二段,寫召公諫弭謗,從正反兩面反復闡明不可「防民之口」,懇切有力 第三段,寫弭謗的結果,「流王于彘」,完全應驗了召公的諫言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首段 敘說厲王止謗之原委(敘事精簡,用語深刻)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爲川者,決之使導;爲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次段 實寫召公勸諫內容(比喻活潑生動,發言委婉誠懇) 王弗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末段 言厲王依然故我終遭流放下場 (虛筆點出,略去三年可記之事) 第一層從是障之也至為民者宣之使言,召公用「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比喻,說明厲王弭謗的危害性,可謂振聾發聵 第二層從故天子聽政至是以事行而不悖,以「天子聽政」一句總領,寫「宣之使言」的種種好處 第三層從民之有口也至其與能幾何,就正反兩方面論述「

文档评论(0)

daoqqzhuan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