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代言人与消费行为关系.docx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品牌代言人与消费行为关系

品牌代言人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从过去单一的关注商品使用价值到现在更多关注商品品牌。企业为了能够使自己产品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提升产品竞争力,纷纷加大了对企业品牌建设力度,品牌代言人的运用已成为业界普遍的营销策略之一。本文在前人对品牌代言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品牌代言人对消费者行为的具体影响机制,认为:品牌代言人凭借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从消费者处理信息的两条途径来影响其行为,对其产生有效的说服力,进而促使消费者对其所代言的产品进行购买消费。关键词:品牌代言人,消费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影响机制一、引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国内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更多的国外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同时我国内企业未来也面临着“走出去”的内在要求,商品贸易的全球化早已成为既定事实,企业如何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成为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能否在市场上有稳定的占有率,企业的产品品牌成为关键因素。毫无疑问,品牌竞争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无论是制造商、服务商还是渠道商都在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在一个信息流异常丰富的时代,每一个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的前提下,大量的广告信息充斥在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如何让消费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记住自己的产品,加深对自己产品品牌的认识,成为品牌传播必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随着消费者对企业营销手段的熟悉,以及日益丰富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的选择不断增多,使得说服消费者购买某一品牌的产品愈加困难。凯勒(Keller,2003)曾转述了一位市场营销人员的评述,“以前市场对广告有着较大的接受程度,而现在更多的是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人们不那么容易相信电视上所见到的一切。你把音量调的越高,人们越反感,要让人们相信什么是他们需要的变得越来越困难了。”使用品牌代言人成为市场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恰当使用品牌代言人可以有效提高品牌的资产价值和消费者对品牌认知度。在品牌传播史上,代言者(Spokesperson/Endorser)使用已有很长一段时间,据文献记载,18世纪后叶出现的名人代言广告是其前身,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品牌代言的人选择和运用已经上升到公司品牌战略层面,他(她)们作为一种人格化的品牌识别符号盛行于广告营销界。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100强品牌中,52%的品牌采用了品牌代言人策略,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法治蓝皮书》公布,2010年间,对全国34个卫星频道播放的电视广告进行观测,发现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商业广告由明显代言。竞争已经进入高度品牌化的时代,面对品牌代言传播策略在市场竞争策略中被大量运用的现象,许多企业立志创建强势品牌,努力寻找和创新品牌代言策略,但是,我们不得不冷静思考,是否任何类型的产品都适合运用品牌代言人策略,对企业来讲,是否运用品牌代言人策略取得收益是最佳的,我们应该如何恰当选择品牌代言人,是否越是名人就一定越成功。二、文献综述综合来看,关于品牌代言人的研究已很多,主要集中在代言人的类型及适用性、代言人性别效果差异性研究、双面代言人、代言人负面信息与代言效果关系研究、跨文化语境下的广告代言人效果研究等。这些方面或多说少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就中国地区的文献来看,直接以“品牌代言人”话题为研究核心的文献相对较少。美国心理学与传播学者霍夫兰(1951)提出“来源可信度与相似性模型”,该理论认为,信息接收取决于信息的可信度,而可信度主要由依赖性和专业性两个指标予以衡量。这里的专业性是指“传播者被视听众认为是有效断言的信源的程度”,依赖性则是指“消费者对信源以客观诚实的方式提供信息的信任”。社会心理学家Mcguire(1985)发表“来源吸引力模型”(SAM,Source Attractiveness Model),他提出信息的有效性取决于信源的熟悉性、喜爱度和相似性,如果品牌代言人对消费者来说,具备这三个方面,则可以对消费者形成强有力的说服力。H.Kelman(1961)提出社会社会影响理论模型,主要观点为,人们会因为信息情景或信息来源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动机和态度,进而影响到消费者的行为。Petty((1984)提出精细可能性模型,属于消费者信息处理模型,主要观点为,当消费者处理相关信息时,经由两个途径来影响消费者的行为,这两种路径分别为,中央路径(central route),消费者以理性和客观态度处理信息,对品牌的态度会受到产品信息本身的说服影响;边缘路径(peripheral route),以此处理信息的消费者所重视的除产品本身信息以外的信息,知名度、好感度等,此路径对消费者的影响时间相对于前者比较短,也未必能对

文档评论(0)

xuda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