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哲学论文:试论关于王小波的文化想象
哲学论文:试论关于王小波的文化想象
引 言
王小波的“意外”逝世,成为这个文学越来越不具有轰动效应的时代里终于出现的一次“意外”,我想这份意外的出现,是因为他的小说给不同层次的读者带来了不同的震惊与“文本的愉悦”[3],阅读其作品获得的是一种主体意义上的“快感”,而这份快感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又由文本中所蕴涵的“欲望”构成[4]。当然,使其在文化层面上产生广泛的影响,与他在报刊杂志上以专栏作家/自由撰稿人的身份写作的大量杂文/随笔有关。
王小波属于那种身前平寂,身后“热闹”的作家,当然,所谓平寂,并非真正的泥沉大海无人知晓,而是只局于有限的知识圈/批判界/文坛[5]。王小波生前在大陆只出版过一本书《黄金时代》,当时并没有引起轰动,并且也是在“他两次荣获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6]和在香港已经公开出版《王二风流史》之后才出口转内销到大陆,使他的作品正式登陆于大陆文学界,这也充分说明人们对于王小波的理解和接受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滞后性,试想要不是《黄金时代》在台湾《联合报》上连载并得奖,他的小说在大陆不会那么快就得以传播。
不久,在由华夏出版社举办的一次关于王小波作品的讨论活动中,讨论者更多地把关注点集中在《黄金时代》的性描写上,也就是把该小说放置在色情与非色情的道德主义的论述空间中展开。虽然文学解冻之后,有许多小说触及到一些性描写,但还没有像王小波这样大胆而毫不隐讳自己的性兴趣,并在小说中作性狂欢宣泄,这种对性器官、性行为、性快感的近乎白描式的展示在当时的文学界显然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似乎有点低级趣味[7]。
但自从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心脏病突发意外逝世后,关于他的作品便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甚至突然成为了“都市文化”[8]的消费“经典”[9],这可以从“王小波热”在图书市场上的火爆看出,而且除了他的成名作、杂文集、早期作品、剧本外,连作者生前的照片,也成为书商们挖掘王小波的图书资源之一[10]。可以说此时的王小波已经游离出自己的作品和作家身份,而成为一种可以充分被人们接受/误读的文化符号,并且是构造都市文化消费的一次成功的文化生产。
关于王小波的文化想象
--《三联生活周刊》和《南方周末》的“王小波五年忌”的哀悼叙述
2002年4月11日是作家王小波逝世五年忌日,《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等杂志分别拿出“封面故事”和文化专栏,对王小波的五年祭日展开“追悼”活动。《三联生活周刊》的主题是“王小波和自由分子们”,《南方周末》打出的标题则是“沉默与狂欢”。如果《南方周末》把王小波的选题设计成一种接受学的叙述,那么《三联生活周刊》则依旧延续了把王小波作为“自由知识分子”的形象代言人继续对其展开追忆和哀悼,进而在话语层面上构成了关于王小波的文化想象,这种“想象”是一种缺席的在场,一方面王小波已经去逝,另一方面他也已被抽离了本原的意义,而在能指的滑动中被赋予或寄予了不同的所指内涵。
王小波生前曾是它们的专栏作家,其犀利的杂文随笔多通过它们向外传播,因此,王小波的大部分受众也凝结于此。可以说,这两家媒体与王小波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一种偶然的相遇,不如说是一种相互借重的过程,王小波作为文化资源能够成功地流行开来,与这两个媒体本身的趣味和文化倾向有关,正如霍尔说过“媒体在构造和形成它们所反映的事物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并非有一个’外在的’世界自由自在地存在于再现话语之外,’外在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它的再现方式所构成的”[11],在这个意义,考察《三联生活周刊》和《南方周末》这两家媒体对王小波的叙述,应该是比较切近王小波作为都市文化符号层面的意义,从其论述中可以看出王小波究竟在什么意思上被认识、接受并流行的,这是我选择这两个考察文本的主要原因。
都市文化或都市时尚,是一个不准确的命名,但似乎又很难描述像《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新周刊》等这些存在于北京、上海等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都市”里的文化载体或形态,它们几乎都是在90年代初期或中期完成市场化的文化定位,也就是不以高高在上的掌握或传播文化的“精英”[12]为立场,而是针对主要生活在都市当中同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而且收入属于中上层的白领阶层或文化青年为主要的消费群体,并且不断地形塑一些具有文化义涵的流行符号如罗大佑、周星驰、王小波、卫慧等构造其消费主体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这是一种即不同于纯学术或纯文学的文化形态,也不同于在小城市、县城或城乡结合部区域广泛流行的极其庸俗的另一种大众文化,我在这里姑且称之为都市文化,在这个意义上,王小波无疑是都市文化的产物与成功的案例。
而都市文化的消费主体是一些具有小资产阶级情调或中产阶级文化品味的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急性胰腺炎护理查房课件(完整版).pptx VIP
- 如何做合格的研究生导师.ppt VIP
- GB50084-2001(2005版)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docx VIP
- 绿色“垃圾不落地城市更美丽”节能环保树立垃圾分类新观念PPT模板课件.pptx VIP
- 铁路栅栏改移重点项目施工专项方案.doc
- ApacheCN 编程/大数据/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学习资源 2019.8.pdf VIP
- 精品解析:北京市八中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 VIP
- 大数据互联网科技PPT模板 .pptx VIP
-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pdf VIP
- 隐球菌性脑膜炎护理.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