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知识目标: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及其代表人物;万木草堂和《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公车上书;强学会;《中外纪闻》;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思想目标: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变法,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是一个巨大进步。维新变法运动不仅是中华民族危机的产物,也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两种对立势力的一次正面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能力目标:通过对康梁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而形成的维新思想的讲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并形成历史概念的能力。通过对中国近代从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进化和深化,培养学生进行比较归纳、推理和提示历史事件内在联系的能力。教学重点:康的维新思想及其理论基础;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教学难点: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结合是变法的理论基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甲午风云使一度锐意进取的洋务派步履蹒跚,已成昨日黄花;而主张变法图强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则站到历史前沿,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一、 原因条件1. 民族危机2. 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 原因:A;B——学生归纳出。2) 时间:19世纪末3) 程度(影响):学生概括出——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一场具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联系前面: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3. 早期维新思想的先导:1) 产生时间:学生读出——19世纪60年代2) 产生原因:学生读出:A、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B、洋务运动的兴起。3) 代表人物:学生读出——冯桂芬、王韬、郑观应4) 主要主张:经济——振兴工商业文化——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政治——实行君主立宪5) 特点:学生归纳为八字——没有理论、没有行动。二、 表现——19世纪末康梁思想1. 形成:万木草堂的阐发《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2.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中国传统儒家思想3. 反响: “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梁启超《变法通议》:掌握内容。三、 维新思想的传播和影响1. 领导公车上书:——由一股社会思潮变成了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1895年,康到北京会试,得《马关条约》签订消息,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5月第三次上书,得到光绪帝的赞许。提出“拒和、迁都、变法”。规模大,影响大。2. 组织维新团体:——强学会1895年8月,在康的游说下,在北京成立了第一个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参加强学会更有如翁同和、两江总督张之洞,强学会影响日益扩大。3. 举办维新刊物《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4. 同封建顽固势力论战:论战内容:学生读出三个“要不要”。思考:三个“要不要”中何者为核心?——要不要兴民权。论战意义:a是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锋。?? B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C有力推动维新变法的高涨。
作业1、 维新变法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 简述康梁的维新活动。???? 本题提示:A万木草堂B《新》《孔》C变法通议D公车上书E强学会F刊物G论战 戊戌变法(知识目标: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思想目标:康梁谭为首的维新派的主张通过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法令,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方面对传统的制度进行改革,尽管这些改革还有不少局限性,但实质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对戊戌变法过程的,歌颂维新人士为变法图强而勇于就义的可爱精神,鞭挞袁世凯出卖维也纳新人士的卑劣行径,同时学生认识,中国封建势力顽固的顽固抵抗是本次变法失败的一个很需要因素。能力目标:通过变法过程内容的讲述和变法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学生恰如其分地科学评价戊戌变法,认识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性与具体进程中的曲折性,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教学重点:变法法令的内容及对戊戌变法运动的评价教学难点: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回忆:产生维新思想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维新派提出了哪些改革要求????? 归纳后指出: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和维新思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