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民俗的变化的问卷调查.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春节民俗的变化的问卷调查

关于《春节民俗的变化》的问卷调查 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初不同时代过春节时人们的习俗? 新中国成立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初不同时代过春节时人们的习惯? 新中国成立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初不同时代过春节时人们的饮食? 新中国成立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初不同时代过春节时人们对春节的态度? 现在人们对如何过节有甚么美好的愿望? 二、回答: 1、四五十年代人们喜欢贴年画,迎灶王爷、左邻右舍的秀才写的春联、自制的剪纸、三十晚上摆大供接列祖列宗回家过年、放鞭炮;六七十年代贴年画、写春联;八九十年代挂带有鱼、胖娃娃的挂历、贴春联;二十一世纪初贴春联、出现个性化挂历。 2、四五十年代人们习惯三十晚上穿印有踩小人图案的红袜子、全家人守在电视前看春节联欢晚会,听新年钟声、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初一早上孩子们换上新衣服走亲访友;六七十年代给晚辈压岁钱、走亲访友、孩子们换上新衣服拜年;八九十年代给孩子压岁钱、孩子们换上期待已久的新衣服、亲戚间相互走动;二十一世纪一部分老人给孩子压岁钱,一部分给晚辈买健康、教育保险或给在银行设有教育资金账户的存折,也有买青少年成才立志、古典名著等益智知识性强的书籍作为礼物;青年人给父母买礼品;亲朋好友互相发短信拜年。 3、四五十年代人们早早准备年货有冻梨、冻柿子、冻饺子、粘豆包、少许猪肉没有青菜;六七十年代三十晚上吃饺子,基本没有任何副食品和青菜;八九十年代青菜、海鲜、肉制品齐全,酒类、饮料齐全。二十一世纪主副食品种繁多,年货丰富,并有部分家庭和亲戚朋友相聚酒店过年。 4、四五十年代人人盼望过年,穷人家的孩子更是天天数着指头盼着过年有好吃的、穿新衣服,家家都认真准备年货;六七十年代盼着过年合家团聚、盼着家人身体健康平平安安;八九十年代也盼着过年,酒席中谈论更多的是彼此这一年财运如何,单位效益如何,如何过上小康生活;二十一世纪初基本上对年逐渐淡漠,总体年的气氛不浓。 5、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大家有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有了更多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祝福、对新的一年的期望和憧憬。大家都希望家庭和睦,父母健康,孩子身心健康聪明可爱,自己工作中人际关系和谐,事业有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 三、关于《春节民俗的变化》的研究报告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传它由虞舜兴起,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2007年,是春节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的第一个春节。于是,这一年的春节有了与以往单纯的传统节日不同的意义。春节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在于它是现代中国人深层的心理需要、精神需要,还关涉着文化传统以及文化创新问题。 传统春节是中华民族一项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必要将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在文化的传承、创新中使之得到发扬光大。 春节表达着人们的基本祈盼,如丰收、团聚、平安、兴旺、亲情与和谐等。显然,这也是现代人的共同祈盼。由于春节特殊的时间意义,它天生就带有除旧布新的含义。从春节的众多习俗来看,其核心意义有两条:一是祈求吉祥、辟除灾祸,这其实是中国传统节日共生的意义,只是在春节时分显得尤其突出;二是增进人际感情,对于家人亲族而言,是团圆、和睦,重温血缘之间的伦理关系,对于邻里同事而言,是通过互相拜贺,消除隔阂,增进感情。由此可见,春节在传承民族文化中起到了一种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以伦理为基本核心,需要在各种文化事项上有所表达,不断确认。春节正是其中一个典型的场景,在此,许多伦理关系得到了重新确认,也增加了血缘、邻里、同事乃至家国、民族的凝聚力。 今天,人们对春节的传承,不仅是中国过年情结的传承,更是中国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的传递。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商业文化的冲击,以及中国社会快速转型,中国已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社会结构的变迁,也给社会的价值体系造成了多方冲击。从传统农业社会多子多孙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孝顺”文化,到当今城市社会独生子女为核心家庭的“自我”文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家庭结构、消费能力和消费行为出现了巨变,不同时代人群的社会境遇、价值观念和文化偏好,也随着社会的转型,正在家庭、社会、文化各领域呈现出差异与多元化趋势,特别是代际之间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突更是催生了节日情结异化因素。比如,除夕之夜是全家团聚的日子,远在外地的人无论如何都要回家过年。等到家人聚齐,各家各户都要把自己的祖先影像和从庙里请来的神仙版画摆上供桌,准备好丰富的供品,然后烧香磕头。这是一种祈福迎

文档评论(0)

yingxiaorong2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