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因子分析的京津冀都市圈分工水平实证研究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的京津冀都市圈专业化分工水平实证研究
The empirical?research of specialization division?labor in Jing-jin-ji Metropolitan?Region based?on factor analysis
王得新
[摘要]专业化分工的水平决定了都市圈内部产业一体化发展和区域竞争能力。文章在对国内外区域专业化分工水平实证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构建了都市圈专业化分工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都市圈的专业化分工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在三大都市圈中处于专业化分工的较低水平。
专业化分工是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古典经济学早已充分论述了分工与报酬递增的关系(杨格,1996),分工水平不足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合理评价都市圈内部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是衡量都市圈经济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
一、都市圈专业化分工水平实证研究综述
胡佛(Hoover,1936)构造了区域分工的度量指标,称为Hoover地方化系数,并以美国若干行业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克格曼(Krugman, 1991)构造了行业分工指数,并对美国内部及欧洲国家之间的区域分工,认为欧洲国家之间的专业化分工程度弱于美国各地区之间。基姆( Kim,1995)试图使用Hoover地方化系数和行业分工指数分别从地区路径和行业路径作相互补充研究,从而讨论美国制造业区域分工的长期变动趋势。Dalum(1998)等对OECD国家的专业化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Durantou and Puga(2002)以城市为单元,用就业数据的城市功能指数比较了美国都市在1977~1997年部门专业化和功能专业化的变动情况,认为在产业链分工逐渐加深的条件下,城市功能分化越快越强化。
这之后,国内很多学者借鉴了空间基尼系数,并辅以Hoover系数、集中度、地理集中指数等指标,对制造业行业专业化进行分析。但由于基尼系数测度方法抽象掉了区域间的距离这一重要因素,结果与现实存在着一定的误差。运用上述指标,国内学者对都市圈内区域专业化的实证研究日渐增多,散件各类期刊。分为两类:对都市圈内部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研究和对城市功能分工的研究。
第一类研究最为多见。樊福卓(2005) 构造了地区结构差异系数(FRC),分析了长江三角洲两省一市工业分工进展情况,认为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制造业的空间布局在优化,各城市制造业的专业化倾向不断增强,区域内分工与合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李学鑫等(2006)针对相似系数法和区位法等传统度量方法的不足,首次提出了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法,并以中原城市群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法测度区域产业结构,不仅可以测度两地区产业结构的总体相似程度,而且还能反映地区产业的专业化、比较优势和区域分工的程度,可以定量地测度两地区产业的总体相似性,两地区不同产业的相似性。? 京津冀方面:人民大学孙久文,丁鸿君(2012)计算了京津冀的分工指数,认为2005-2010年京津冀总体分工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并趋于合理化,产业的差异度也明显提高,但部分行业的分工程度偏低,一些问题仍然存在。梁琦(2004)计算了中国区域制造业分工指数及其变化率,发现产业分工与地理距离有关,地理位置靠近、空间距离较短的区域之间,其产业同构性较强。就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沿海经济圈内部分工来看,环渤海互补性更大,而长三角同构性更强这与人们的想象完全相反。周立群、夏良科(2010)构建了区域一体化分层指标体系,用以计算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一体化水平,包括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政策一体化,计算结果表明京津冀的一体化程度最高,长三角次之、珠三角最低。
另一类研究则沿着Duranton and Puga(2002)城市功能分工的思路,研究都市圈内部城市间分工水平。这种分析充分考虑到了服务业在内城市间的产业结构差异,城市功能分工指数是重要的分析工具。李佳洺、孙铁山和李国平(2010)通过SPSS 生成点聚图并计算反映职能互补性的统计对1997 年和2007 年三大都市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核心城市的职能分工格局、体系特征以及职能互补性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结论,三大都市圈的分工格局不同,从城市职能互补性看,京津冀潜在的职能互补性是最高的,但是产业梯度过大以及区域协调机制不够完善等制约了这一优势的发挥。赵勇、白永秀(2012)运用空间功能分工指数测度了中国十大代表性城市群的功能分工水平并进行比较,认为中国城市群功能分工水平2003—2010 年时间序列上,呈现出波动中持续下降态势,总体水平较低,但2008 年以后呈现一定程度的上升趋势;城市群功能分工存在明显差异,总体上东部高于中西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