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解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解析

成千上万的死难者 1、看了资料和课文后,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 可怕、惨绝人寰、恐怖 2、作者有没有直接描写集中营如何残害“犯人”的?你是怎么体会到它的可怕的呢?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它的可怕 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表现出来的。 在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说明使的。 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人们感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1、“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 2、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因为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 3、作者表达出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让读者感到沉重、压抑。 问题3: 课文开头写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茵,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将这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合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毁的,正义必定战胜邪恶,连这种地方都能开出胜利之花,正义之花,地球上还有什么邪恶不被打倒呢?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集中营堆积如山的尸骨 集中营中等死的囚犯 集中营大门上文字(ARBEIT MACHT FREI)的含义—劳动使人自由 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11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 问题1: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 “…人们对他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遇难者的鞋子 遇难者的遗物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拥挤的囚犯宿舍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问题2: 在文章开头作者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这其中深层含义是什么? 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 (1)内容上,以明快的景物,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怀念。如果他们能活到今天,就能享受到这一切,物非人非,悲上加悲。 (2)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乃愤激之言,首尾写平静的景物,暗示作者内心汹涌澎湃。 61年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问题4:课文中还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如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请思考一下,这样的一种反差和对比有什么作用? 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 自由分组讨论: 1.“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2.为什么又要写—

文档评论(0)

wbjs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