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版部编版 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二).docxVIP

word版部编版 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部编版 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 必修上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专题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任务 单元学科素养 1.感受诗歌意境 1. 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欣赏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2.体会诗作情感 2.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 和文化品位。 3.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3. 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把握诗歌内涵,提升综合审美鉴赏力。 4.写作文学短评 4. 在理解作品情感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尝试写作文学短评。 单元学习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古诗词的形式特征,包括对偶、平仄、押韵等语言形式。 在学习本单元作品的基础上,联系对既往文学作品的学习,学习写作文学短评。 2.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本单元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经典诗歌作品,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把握诗歌内涵,体察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提升综合审美鉴赏力。 3. : 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诵读涵咏,发挥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欣赏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4. 文化传承与理解: 通过本单元作品的学习,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提高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课时安排:6 课时 第 1 课时 任务一 体会志士之慨、隐士之情 一、课时学习目标: 结合诗人的身世背景,体会两首诗歌的不同情感,体察诗人不同的生命追求。 二、活动一 体会志士之慨 钟嵘《诗品》评价曹操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阅读《短歌行》,找出其中的“悲凉之句”,反复通读,说说它们对表达诗人感时伤乱、求贤建业的复杂心情的作用。 教师点拨:《短歌行》一诗的开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四句格调悲凉。但这些“悲凉之句”表现的却不是及时行乐的思想,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诗人因人生短暂,不能及时建功立业,才感到悲凉。虽然如此,诗人的情绪并不消极,结尾表现的仍然是奋发进取的精神;虽然人生短促,但绝不因此悲观失望,自甘沉沦,而是要立马扬鞭,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虽然个人力量有限,但不消极无味,而要请天下英豪相助一统河山。这表明了诗作的情感流向,是由悲凉转向自信,由低沉流向慷慨的。 三、活动二 体会隐士之情 请结合《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诗句,体会诗人的归田守拙之乐。 教师点拨:从“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两句诗可见,陶渊明归田以后,因无世俗杂务的纠缠,闲暇的时间就显得多了。隐居家中,无世俗杂务烦扰,自然清静。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两句诗可见,陶渊明辞官归田,有如长期关在笼中的鸟兽又重返大自然一样;用一比喻,其欣喜舒畅之情,溢于言表。 四、活动三 比较二人的人生态度 读《短歌行》可知,曹操是积极入世的,是决心建立一番功业的。而读《归园田居(其一)》可知,陶渊明是厌恶俗世的,是逃避仕途的。请分析一下,他们二人不同的人生态度产生的原因。 教师点拨:1.二人人生态度的不同,源于各自的出身及地位。曹操作为汉末军阀,拥有巨大的权力和能力,他是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是创造历史的英雄人物。处在这一位置上,自然是要把建立一番功业作为人生目标。而陶渊明出身于一般官宦家庭,家境一般,年轻时也曾胸怀大志,但动荡的社会、龌龊的官场却是他改变不了的。理想与现实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使其厌恶官场,向往自然。 2.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陶渊明和曹操的人生态度正是“穷”与“达”的体现。虽然他们的选择不同,但归根结底,他们的“进”与“退”仍然是儒家思想在他们身上的体现。 五、拓展延伸:阅读陶渊明的《乞食》,思考下面的问题。 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抽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①惠,愧我非韩才②。 衔戢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注:①漂母:在水边洗衣服的妇女。事见《史记? 准阴侯列传》:当年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漂母怜他饥饿,给他饭吃,韩信发誓日后报答此恩。后来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被封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赠以千金。②非韩才:没有韩信的オ能。③衔戢: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衔,马勒于口,勒不会掉落,意为永远不忘。戢,收藏。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把归隐后的生活写得非常恬淡美好,但读完《乞食》后我们知道,告别官场回归田园却是免不了饥饿的。尽管如此,陶渊明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那么,在陶渊明的眼里,有什么比穷困更难忍受?由此,你对陶渊明有什么认识?请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世俗的压迫驱使陶渊明回归田园,《归园田居(其一)》中所说的“尘网”“樊笼”,都是束缚人的东西。他不能忍受那种身不由己的、很痛苦很压抑的生活,因此他宁愿选择贫穷。和穷困比较起来

文档评论(0)

132****86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6010126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