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教版数学必修5
人教版数学必修5 §1.1.2余弦定理的教学设计
温州市五十一中学 俞美丹
教学内容解析
余弦定理是继正弦定理教学之后又一关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准确量化的一个重要定理。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边角关系的定性的结果,就是“在任意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 ,“如果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条对应边及其所夹的角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同时学生在初中阶段能解决直角三角形中一些边角之间的定量关系。在高中阶段,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任意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进一步运用它们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能更深地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教学目标解析
1、使学生掌握余弦定理及推论,并会初步运用余弦定理及推论解三角形。
2、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能证明余弦定理,了解从三角方法、解析方法、向量方法和正弦定理等途径证明余弦定理。
3、在发现和证明余弦定理中,通过联想、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比较证明余弦定理的不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4、能用余弦定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通过前一节正弦定理的学习,学生已能解决这样两类解三角形的问题: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边,求其他两边和另一角;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其中一边的对角,计算另一边的对角,进而计算出其他的边和角。
而在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另一边和另两个角的问题上,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这就迫切需要他们掌握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另一种定量关系。所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上。
2、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学生认知比较单一,对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思考也比较单一,而本节的教学难点就在于余弦定理的证明。如何启发、引导学生经过联想、类比、转化多角度地对余弦定理进行证明,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3、学习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学生在解三角形中,如何适当地选择定理以达到更有效地解题,也是本节内容应该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求某一个角有时既可以用余弦定理,也可以用正弦定理时,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能理解两种方法的利弊之处,从而更有效地解题。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将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将精力放在对定理的证明和运用上,所以本节中复杂的计算借助计算器来完成。当使用计算器时,约定当计算器所得的三角函数值是准确数时用等号,当取其近似值时,相应的运算采用约等号。但一般的代数运算结果按通常的运算规则,是近似值时用约等号。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基本流程:
①从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入问题,如何用已知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来表示第三条边。
②余弦定理的证明: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余弦定理的证明,或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定理的证明。
③应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2、教学情景:
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现有卷尺和测角仪两种工具,请你设计合理的方案,来测量学校生物岛边界上两点的最大距离(如图1所示,图中AB的长度)。
【设计意图】:来源于生活中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师生活动: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设计方案尝试解决。
学生1—方案1:如果卷尺足够长的话,可以在岛对岸小路上取一点C(如图2),用卷尺量出AC和BC的长,用测角仪测出∠ACB的大小,那么△ABC的大小就可以确定了。感觉似乎在△ABC中已知AC、BC的长及夹角C的大小,可以求AB的长了。
其他学生有异议,若卷尺没有足够长呢?
学生2—方案2:在岛对岸可以取C、D 两点(如图3),用卷尺量出CD的长,再用测角仪测出图中∠1、∠2、∠3、∠4的大小。在△ACD中,已知∠ACD、∠ADC及CD,可以用正弦定理求AC,同理在△BCD中,用正弦定理求出BC。那么在△ABC中,已知AC、BC及∠ACB,似乎可以求AB的长了。
教师:两种方案归根到底都是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的问题。能否也象正弦定理那样,寻找它们之间的某种定量关系?
【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展示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求异探新,证明定理
问题2:在△ABC中,∠C = 90°,则用勾股定理就可以得到c2=a2+b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最简单入手,从而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特殊入手,用已有的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的有关知识来研究这一问题,从而寻找出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某种定量关系。
学生3:在△ABC中,如图4,过C作CD⊥AB,垂足为D。
在Rt△ACD中,AD=bsin∠1,CD= bcos∠1;
在Rt△BCD中,BD=asin∠2, CD=acos∠2;
学生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年高空作业考试题库附答案5套(完整版).DOC
- 印刷类原辅料进料检验标准.pdf
-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学反思.pdf VIP
-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pdf VIP
-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docx VIP
- 领读经典-现代文学(1)(山东大学)中国大学MOOC慕课 章节测验期末考试答案.docx
- 《幼儿挑食、偏食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开题报告(含提纲)5800字.doc
- 2022年贵州省高职(专科)分类招生中职生文化综合考试试卷(语数英、含答案).pdf
-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案例.docx VIP
- 冬季血压早达标远离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慢性病培训讲座课件PPT.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