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辛弃疾与拍栏杆 栏杆(阑干) 浏览古诗词,发现“栏杆”一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众多经历不同、个性各异的诗人词客,不约而同地把“栏杆”写进自己的诗词中。这一现象,确实很耐人玩味。 传统文化人于书斋生活之余,大抵喜好纵情山水,流连风月。而栏杆之外是风景,冯延巳“且上高楼望,相共凭栏看月生”(《菩萨蛮》),黄庭坚“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jì hé指菱叶与荷叶《楚辞·离骚》:“製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香”(《鄂州南楼书事》)和“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凭栏而望,所见都是美好的景致。情景往往交融,倚靠栏杆,或拍或抚,难免触景生情。李清照所谓的“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点绛唇》),真的是无情绪吗?看她的下文,乃知如晏殊所言,“凭栏总是销魂处”(《踏莎行》)。栏杆与情感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想,这或许正是“栏杆”在古诗词中随处可见的原因。 “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诗词中的情怀,鲜明地表现为豪放与婉约。栏杆中所传达的情,基本也可依此分作两类,一是豪情,一是悲情。 人们登临楼台,放眼壮丽河山,豪情往往油然而生。温庭筠“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消”(《菩萨蛮》),目睹眼前的绮丽春光,陶醉不已,这是愉悦。栏杆中的豪情,更多的是于高亢中积淀着的浓浓悲壮。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凭栏而啸,状若王维“弹琴复长啸”,其实远没有王维的洒脱。救国壮志难酬,英雄的心中有着深深的痛楚。 或许是阴柔的成分重一些,栏杆更多的是与悲情有关,因而常常给人以低迷沉郁的感觉。辛弃疾“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反映了词人面对着国家的岌岌可危,而自己报国无门时心中无比的忧虑。范仲淹“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说的是月明之夜,倚栏远眺,终不能望见家乡和亲人的愁绪。晏几道“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御街行》),同样说的是离愁难诉之情。南唐后主李煜前后人生经历的强烈对比,亡国愁和离别恨尽付之于栏杆。他在《虞美人》中写道,“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凭栏所思所虑所欲表白的,或国,或家,或恋人,或贤友。对国与家的思念,如前面提到的辛弃疾《摸鱼儿》和范仲淹《苏幕遮》。而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是少妇思夫;欧阳修《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是游子思妇;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是惦记故人;姜夔《点绛唇》“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是怀念古贤。 栏杆之外,必定会有一份牵挂!一番心绪! 同一个栏杆,不同的情怀,真个是“壮也栏杆,伤也栏杆”! 独自倚栏,其心所系者未必能够知道,因此辛弃疾说,“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柳永说,“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蝶恋花》),不外乎“无人会”三个字。凭栏人千愁万恨,没人能够理解,遑论排解?难怪,李煜感叹:“独自莫凭栏”(《浪淘沙》)。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音航)伍(旧时称军队的行列,泛指军中)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收回失去的土地)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四字指在极近的地方发生祸患),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古时一人一马为一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押解指押送犯人或俘虏)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指精力正强盛),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