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第一章试题.ppt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3.2 沸点升高( Boiling – Point Elevation ) 一、沸点 热源 定义:对液体加热,在液面上能量较大的分子开始蒸发变成气体,蒸气压也逐渐增加,当温度增加到液体的饱和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力时,整个液体中的分子都发生气化作用,即液体沸腾,此时的温度就是该液体的沸点。通常用Tb表示沸点。 Note: 1). 沸点随外压而变,压力越大,沸点越高。 正常沸点:外压等于标准压力(101.325kPa)时液体的沸点。 2). 在高山地区用高压锅煮饭。 高山地区气压低,水沸点降低,饭难于煮熟。使用高压锅, 锅内气压可达到常压的一倍,水的沸点约在120oC左右,饭就很容易煮烂。 3). 减压蒸馏(vacuum distillation)。 当物质常压蒸馏易于分解或氧化,或分离提纯沸点较高的物质,可在减压的情况下蒸馏以降低沸点。 二、沸点升高 P(H2O,g)/Pa 水 冰 Tb ΔTb 溶液 373 273 T/K 101325 溶质的加入使溶液的蒸气压力下降,溶液的沸点必然高于纯溶剂的沸点。 611 实验和理论都证明: 含有难挥发非电解质溶质的稀溶液,其沸点 Tb 要高于纯溶剂的沸点 Tb* ,这种现象称为溶液的沸点升高,其升高值正比于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 ΔTb = Kb · mB 沸点升高常数 溶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 沸点升高值 Kb : 沸点升高常数,只与溶剂的性质有关,而与溶质的性质与数量无关。 例题:已知苯的沸点是353.2K,将2.67g某难挥发性物质溶于100g苯中,测得该溶液的沸点升高了0.531K,求该物质的摩尔质量。已知苯的摩尔沸点升高常数Kb为2.53K·kg·mol-1 1.3.3 凝固点下降( Freezing – Point Repression ) P(H2O,g)/Pa 101325 水 冰 Tf ΔTf 溶液 373 273 611 T/K 凝固点是物质的固相与它的液相平衡共存的温度,此时液相的蒸气压与固相的蒸气压相等,通常用Tf表示凝固点。 溶液蒸气压总是低于纯溶剂的蒸气压,溶液凝固点会下降。 实验和理论都证明: 在含有难挥发非电解质溶质的稀稀溶液中,溶液的凝固点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这种现象称为溶液的凝固点下降,其降低值正比于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 ΔTf = Kf · mB 凝固点降低常数 溶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 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 Kf:凝固点降低常数,只与溶剂的性质有关,而与 溶质的性质及数量无关。 例题:3.24 g硫溶于40.0 g苯中,测得其凝固点为3.77oC,求硫的分子式。已知:纯苯的凝固点为5.40 oC,苯的Kf为5.12 K·kg·mol-1。 解: 1.3.4 渗透压 1748年,法国物理学家J.A.Nollet首次发现渗透现象 1830年,法国生物学家R.J.Henri Dutrochet第一次对渗透现象进行半定量研究,并将渗透现象命名为osmosis 1867年,德国生物化学家M.Traube制出了真正的半透膜 1877年,德国植物学家W.Pfeffer对蔗糖的渗透压进行了广泛的定量测定 1884年,荷兰植物学家H.M.de Vries研究了植物的渗透现象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渗透现象 (a) (b) 半透膜:能通过溶剂分子而不能通过溶质分子 定义: 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纯溶剂向溶液或从稀溶液向较浓溶液的净迁移叫渗透(osmosis)。 对于一定温度和一定浓度的溶液,为了阻止溶剂向溶液渗透,需在溶液上方施加一定的压力,这种阻止纯溶剂向溶液渗透所需的压力叫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渗透压的符号为∏,单位为Pa或kPa。 若在溶液一侧施加大于渗透压的额外压力,则溶液中将有更多的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溶剂一侧,这种使渗透作用逆向进行的过程称为反渗透(reverse osmosis)。 渗透压产生原因 产生原因:单位体积内两边的溶剂分子数目不等,单位时间内由纯溶剂向溶液方向扩散的溶剂分子数比从溶液向纯溶剂扩散的溶剂分子多。 渗透压 反渗透 渗透现象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 半透膜:可以允许溶剂分子自由通过而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 浓度差:膜两边溶液的浓度不同。 二、渗透压的规律——van’t Hoff定律 ∏V= nRT 或 ∏= cRT 注: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无本质关系 ∏:渗透压 V:溶液的体积 n:溶质物质的量 T:热力学温度 c:溶质物质的量浓度 R:气体常数,8.314kPa·L·mol-1·K-1 对于稀溶液(水溶剂),1kg的水相当于1L的水: mB= c 渗透压公式也可以是∏= mBRT 例题:2

文档评论(0)

22266572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