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的地理背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的地理背景

中国文化的的地理背景 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遗产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 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那边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桢把这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器” 九州:对广大地域自然区域的不同,古代人就已经有相当深入的认识。保存在{尚书}中的{禹贡}篇,就代表着古代人的认识。这份文献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尽地利之教:是先秦时期魏国的李悝宣扬的一种对土地深度利用的方法,其由政府监督农民提高单位亩产量,表现出集约经营的特点 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开封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河)、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 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 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 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 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气候变化大势 著名学者竺可桢在{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中指出气候大势是由暖变冷的四个时期: 温暖期(前3000-前1100) 寒暖交错期(前1100-1400) 寒冷时期(1400-1900)“方志时期” “仪器观测期”(1900-现在) 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 其次是存在地理通道的优势。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 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野千里,山河表里。而且此地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称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上,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止痛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广阔地域的人群众多 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是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化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正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在中国,战争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合。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天下一大统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天下大一统的观念是由于中国的地域广大,统治者追求统一而逐渐形成的。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则已十分清晰。大体从商额开始,王朝就已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群采取不同的政治策赂。周王朝对于那些千里之外的人群,虽不强迫他们服从自己,但要求他们承认自己的合法地位。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则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经起过重要作用。唐朝初年,南方的文化状况已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状况大不相同。如秦汉时属于“东楚”的丹阳,毗陵,吴郡等荒凉之地,到唐初已经属于“人物本盛,小人资于商贩,君子资于官禄,市厘列肆”和“商贾并凑,其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庞,故风俗澄清,而道教隆洽”的开化之地。岭南二十余郡,已经有南海,交趾等荟萃一方人文,物产的都会。有些地方因为新的文化因素注入而改变习俗,如佛教的大规模传人和道教的发展,都使南方许多地区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但有时外在条件的变化,又可以使一个地方的经济及附着在经济之上的文化现象兴衰起落。如唐高祖李渊时,曾联合儒,道反佛,甚至采用强制措施

文档评论(0)

kakax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