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鹾海浮标-中国海盐历史梗概1.doc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鹾海浮标-中国海盐历史梗概1

鹾 海 浮 标 ——中国海盐历史梗概1 张荣生 (2015年5-8月,为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更新展陈作) 目 录 总前言 一、浩瀚大海的馈赠-五味之祖(海盐生产厅) 二、生民安国的必需-食肴之将(海盐运销厅) 三、国计民生的支柱-国之大宝(海盐管理厅) 四、灿烂的海盐文明-文以盐盛(海盐文化厅) 五、吴盐如花皎白雪-淮盐今昔(盐品体验厅) 结束语 序 厅 0-1.1-1.1-30.42.上卤煎盐;43.捞洒撩盐;44.干柈起盐;45.出扒生灰;46.日收散盐;47.起运散盐。《熬波图》47幅,史料详实,具象可观,在反映和留存海水制盐工艺技术的历史进步上,是史无前例的创举。其图至清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实存42幅。 1-31.海盐煎煮工艺基本定型。宋元以降,两淮盐区定型的煎盐工艺,虽有众多环节,提纲挈领,主要有八道工序:1.开辟亭场;2.海潮浸灌;3.摊灰曝晒;4.淋灰取卤;5.石莲试卤;6.斫运柴薪;7.煎卤成盐;8.出扒生灰。所用设施工具主要有:亭场,灰坑、卤井,卤池,盘铁、镬子,煎灶,牛车等;以及耕牛、畚箕、铁锹、水车、钉钯、木槌、棹桶、木杴、筱竿、料勺、扫帚、木扒、石莲子、卤船、担桶、柴刀、草叉、火叉、铁铲、撩床、铁锤、推板等辅助性用具。 1-32.元代海盐生产定额。元代各海盐产区每年定额产盐量,《元史·食货志》有载:河间(相当长芦),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至文宗天历年间(1328-1329年)岁办盐40万引(每引400斤,下同);山东,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以后岁办正、余盐31万引;两淮,文宗天历二年(1359年)额办正、余盐共95万零75引,盐课计中统钞285万225锭;两浙,仁宗延祐六年(1319年)岁办盐50万引;福建,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岁办盐13万引,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实办盐课中统钞38万7783锭;广东,仁宗延祐五年(1318年)岁办盐5万零552引;广海(广西),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岁办正、余盐5万零165引。全国各种盐合共总产量,文宗天历年间每年为256万4000余引,年征总盐课中统钞766万1000余锭。 1-33.福建是海水滩晒制盐的发祥地。元末明初,海盐生产工艺的重大变革首先在福建盐区发生。相传有个陈姓人,“为人多智计,私取海水,日曝盐园中。及成,乃教其乡之人。”“其法:潮退后,各家就土凡地,犁取海泥而阜聚之别坎地为溜池,池下为溜井,各槌砑使光,不至漏水池底为以通于井内塞以草复丸土以塞其外遇天日晴霁,开取所聚泥曝之,务令极干搬置池中,以海水淋之水由渗漉入井渗尽取泥滓而出之别置新泥就以井中水淋之如是者再,则卤可用矣。仍治地为盘,名盘,铺以断,分为畦塍,广狭不过数尺乃运井中水倾注盘中遇烈日,一夫之力可晒盐二百斤,然亦不能常得日也。此法大省柴薪之费。(1906)6事,每一生产周期6-7天。主要设施有:塔场(场以晒灰,塔以淋卤;塔圆形,形似漏碗,原理与煎盐设施的灰坑同),卤桶、卤池,水车,耕牛,晒板(长方形,长7尺4寸,宽3尺,四周有边深1寸),牛车等,以及铁齿耙、板锹、钉钯、板锄、推头、刮盐板、吊桶、料勺、莲管、担桶、箩筐、畚箕及担钩、木杴、樘扒等辅助工具。 1-47.张謇改良南通盐业。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10万两,购买吕四场旧垣商李通源(租商旺长发)盐垣,用浙商(股东)唐桂森名义申请立案,在通州吕四镇(今属启东市)创办试图改良盐业生产的同仁泰盐业公司。整顿旧法盐、仿制新法盐、变通旧法盐,所产盐后来被张謇取名为吕四改良盐。“是为我国盐业新式生产组织的创始。”(田秋野《中华盐业史》)期间,引进日本煮盐釜,聘请日本工程师崛田信男指导,技术员德田乙五郎、石井千代吉操作,仿制东法盐(日本盐),然后化卤澄清再制的“精制盐”,“色味皆与洋盐相等”,于三十二年(1906)运赴意大利米兰博览会参赛,得最优等奖牌嗣于民国年(191)在美国旧金山博览会又获特等奖状。1-48.旨在接济南盐销区的淮北“济南场”。晚清以来,因淮南海势东迁,淮盐产量出现“北兴南衰”的历史性变化。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端方集资30万千文,在淮北苇荡左营(今灌云县洋桥),招商辟圩,铺滩40份,建立制盐商号“同德昌”;张謇、张詧等两淮盐商继起学样,陆续建成大德(同德昌改)、大阜、公济、大源、大有晋、裕通、庆日新等制盐公司,所产盐用于接济原淮南通泰盐行销区域的缺额,统称“济南场”。济南场七公司有盐圩145条,盐滩1160份,以灌河为界,地跨灌云、涟水两县,奠定今天淮北八大盐场基础框架(新滩与射阳为后建)。从此,两淮盐务的重心,逐步由淮南(中心在扬州)向淮北(中心在板浦)转移。 1-49.淮北盐区的“八卦滩”。光绪年间建设的淮北盐田,采用当

文档评论(0)

wu12youl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