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五章 渗透检测第五章 渗透检测.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渗透检测 渗透检测是一种检测材料(或零件)表面或近表面开口缺陷的无损检测技术。它几乎不受被检部件的形状、大小、组织结构、化学成分和缺陷方位的限制,可广泛适用于锻件、铸件、焊接件等各种加工工艺的质量检验,以及金属、陶瓷、玻璃、塑料、粉末冶金等各种材料制造的零件的质量检测。 渗透检测受被检物体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较大,不适用于多孔材料及其制品的检测。 5.1 渗透检测的基本原理 5.1.1渗透检测的基本原理 是一种以毛细作用原理为基础的检测技术,主要用于检测非疏孔性的金属或非金属零部件的表面开口缺陷。 将溶有荧光染料或着色染料的渗透液施加到被检对象的表面,由于毛细作用,渗透液渗入到细小的表面开口缺陷中,清除附着在工件表面的多余渗透液,经干燥后再施加显像剂,缺陷中的渗透液在毛细现象的作用下被重新吸附到零件表面上,就形成放大了的缺陷显示,即可检查出缺陷的形貌和分布状态。 5.1.2 渗透检测的特点 1.不受材料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的限制 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塑料、陶瓷及玻璃等。 2.灵敏度高 可清晰地显示宽0.5μm、深10μm、长1mm的裂纹。 3.设备简单、携带方便、检测费用低、适于野外工作 4.不适于检查多孔性或疏松材料制成的工件或表面粗糙的工件 5.只能检测表面开口缺陷 6.只能检出缺陷表面分布,不能定量 5.2渗透检测的物理基础 5.2.1表面张力和表面张力系数 5.2.1.1表面张力 由于表层分子受到内部分子的吸引,都趋向于挤入液体内部,以使溶体表面层尽量缩小,结果在表面的切线方向上便有一种缩小表面积的力,称为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 液体表面分子受内部液体分子的吸引力大于气体对其的吸引力,使其合力为向下的力,此合力即表面张力,方向指向液体内部,力图使液体表面积收缩到尽可能达到的最小程度。 5.2.1.2表面张力系数 表面张力与液面的长度l成正比 f=σl, σ=f/l,称为表面张力系数,单位N/m。 因此,表面张力是施于液体表面单位长度上的力。 表面张力系数与液体的种类和温度以及有无杂质有关。一般,易挥发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比不易挥发的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小;同种液体,温度越高,表面张力系数越小,表面张力也越小;当液体中含有杂质时,会使表面张力系数降低。 5.2.2润湿现象 5.2.2.1 润湿和不润湿 能被水润湿的物质叫亲水物质,如玻璃、石英、方解石、长石等;不能被水润湿的物质叫做疏水物质,如石蜡、石墨、硅黄等。 5.2.2.2 接触角和润湿方程 1.接触角θ 液面在接触点的切线与包括该液体的固体表面之间的夹角(从三相交点向液体表面做切线,与固液界面之间的夹角即为接触角。 ) 2.润湿方程: cosθ=(FS-FSL )/FL (这是因为FS= FL cosθ+ FSL ) 5.2.3.2 毛细现象中的液面高度 2.两平行板间的液面高度 5.2.4表面活性和表面活性剂 5.2.4.1 定义 能使溶剂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称为表面活性。 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物质。 当在溶剂中加入少量的表面活性物质时,能明显的降低溶剂的表面张力,改变溶剂的表面状态,产生润湿、乳化、起泡及增溶等一系列作用,这种表面活性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5.2.4.2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特点 1.离子型 2.非离子型 水溶液中不电离,稳定性高,具有较好的溶解性能,在一般固体表面上也不发生强烈吸附。渗透检测中常用的是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5.2.4.3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特性 1.胶团化作用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浓度超过一定值时,会从单体缔合形成胶态聚集物,形成胶团。 形成胶团时,亲油基聚集于胶团之内,亲水基朝外。 2.吸附作用 表面活性剂在两相界面上发生的相对聚集的现象。吸附使表面活性剂分子形成定向排列,极性的亲水基朝向水或水溶液,亲油基朝外。 3.增溶作用 指水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能使原来不溶或微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显著增加。 在未达到临界胶团浓度以前,并没有增溶作用。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浓度越大,胶团形成越多,增溶作用越显著。 4.亲水性 表面活性剂是否溶于水是衡量表面活性剂的一项重要指标。亲水性用亲憎平衡值表示: H.L.B=(亲水基部分的分子量/表面活性剂的分子量)×20 5.2.5 乳化作用 5.2.5.1乳化现象和乳化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duut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