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风云人物--蔡锷近代风云人物--蔡锷.doc

近代风云人物--蔡锷近代风云人物--蔡锷.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近代风云人物--蔡锷近代风云人物--蔡锷

近代风云人物----蔡锷 辨政治风云,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蔡锷,中国第一军人蔡锷,沉睡于湖南名山岳麓。 伴着傍晚凉爽的风,我们一行三人来到蔡锷墓前,来凭吊这位伟大的革命烈士。 1882年12月18日,生于湖南邵阳一个贫寒农家。曾师从梁启超、谭嗣同,接受维新思想的影响。他还赴日本学习军事,其军事思想深远,先进。辛亥革命时,蔡锷在云南发动革命,响应武昌起义。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击败优势袁军,迫袁取消帝制。护国战争胜利后,于7月6日被任命为四川督军兼省长。 1995年11月8日上午,终因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1917年4月12日,蔡公魂归故里,国民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公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蔡锷 墓地周围筑有石阶,广植松柏、香樟,墓碑上刻六个大字-----蔡公松坡之墓,墓周嵌汉白玉或青石24块,上刻当时多位省军政首脑撰写之铭文和挽诗,一代伟人长眠于此,后人不会忘记他的。 蔡锷在短暂的一生中,注意辨别政治风云,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作战指导方面,他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克服初战时存在的某些急躁性和片面性,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及时修改作战计划,调整兵力部署,力求主动,避免被动,基本体现了他所主。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护国运动首领。1911年在云南任十九镇三十七协协统,响应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立“大汉云南都督府”,任都督。后被袁世凯软禁,1915年离开北京,12月25日在云南昆明宣告云南独立,声讨袁世凯。成立护国军,任第一军总司令,1916年任四川督军,11月病逝。   蔡锷诞生于今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蔡锷故居系一土砖平房,正房面阔3间,还有一间偏房为厨房。该房1950年倒塌,曾被辟为橘园。1991年,当地按原貌对蔡锷故居进行了修复,并在旁边的民居里开辟了蔡锷生平事迹陈列馆。 (蔡锷公馆)   蔡锷公馆位于邵阳市洞口县山门镇松坡街与转龙街交汇处,地处黄泥江北岸,秀云山西麓,座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前后三进,各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第一进牌楼与戏楼合建一起,正面砖筑牌门,石灰抹面,叠氏檐口,饰工笔彩绘,大门石刻对联“修文演武又能手,护国倒袁一伟人”。门上方楷书浮塑“蔡锷公馆”四个大字了。牌楼分上下二层,左边楼系当年蔡锷的卧室兼书房,底层系蔡锷父母的寝室,右边二间为当年蔡家蒸酒打豆腐的作坊。戏楼于1945年烧毁。原二进为礼堂,后修为木质结构走马廊二层楼房。第三进为神主堂,祀有蔡公塑像。屋面为单檐硬山,盖小青瓦。1997年被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锷墓) 蔡锷墓位于长沙市岳麓山白鹤泉左后方的山上,1917年4月12日蔡锷将军灵柩自日本归葬于此。墓地面积1620平方米,墓冢、墓碑及整个墓地均以花岗石铺砌,墓碑高4.8米,墓塔四周的24块护栏石板上分别刻有当时的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广西、广东、热河、察哈尔等省省长兼督军所献铭文。   清末民初,蔡锷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无情揭露和严正批判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并积极探寻反帝救国的途径,提出了一系列反帝爱国的观点和主张,对于当时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蔡锷:护国军神   “平生慷慨班都护(班固),万里间关马伏波(马援)”,这就是孙中山眼中的蔡锷,辛亥云南起义和护国战争的领导人。   蔡锷(1882年-1916年),原名艮寅,字松坡。1898年,为时务学堂头班学生。求学期间,他深受梁启超等维新人士进步思想的熏陶,影响他戎马一生的各种思想逐渐在这里生根发芽。   维新时期,他在时务学堂接受了“若能有一省一府、县之改革,则余省府提亦不无万一之望”的改良主义思想,在他后来《至湖南士绅书》所提出的“湖南应为中国之萨摩”,“变一省而及全国”的维新变法主张无不受益于此。   学堂的民主风气,大大促进了蔡锷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读书其间,他就曾在《湘报》上发表过《〈后汉书·党锢传〉书后》一文,提出 “有以心党,有以气党”的政党的模糊概念,并指出,如果有了党的英明领导,则“一可十,十可百,百可千,千可万,万可四万万”,足见那时他的民主思想已经萌芽,在他的《军国民篇中》,就明确提出了“教育为斡旋全国国民之枢纽”的民主主义观点,为后来探讨军事救国的理论——军国民主主义并参与革命活动打下了思想基础。   蔡锷爱国尚武思想主要表现在:国家

文档评论(0)

cduut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