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转移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效途径..doc

农村人口转移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效途径..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村人口转移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农村人口转移是加快城乡一体化 建设的有效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促进城市与农村资源优化配置和转化利用,推动城市与农村之间统筹协调和共同发展的过程。2005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其中:统筹城乡发展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建立平等、和谐、协调发展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强调“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2009年11月,长沙出台《中共长沙市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纲要》,其义就是统筹城乡发展。 一、农村人口转移的有关西方理论解释 (一)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认为从农村向城镇的人口迁移既是因城镇有利的经济发展而形成的“拉力”造成的,也是因为农村不利的经济发展而形成的“推力”造成的。就目前人口流动来看,拉力的作用比推力的作用更为明显,人口转移的农民是农村中最有活力和最具竞争力的群体。 (二)预期收入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认为农村人口转移的根本原因是城乡经济结构差异和对于迁移成本与效益的权衡,即预期收入。即使明知进入城镇或许只能在传统产业中谋求临时或非全日的工作,只要他们认为在城市求得工作的机会的可能性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作出流入城市的决策并将其付之于行动。 (三)网络理论 网络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关系网络所构成的大系统,社会网的结构及其模式将影响社会个体的资源获取和社会行为。农民进城时,网络为迁入者提供诸多方便,费用与风险得到降低。在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的情况下,“网络”对于农村人口转移进程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二、长沙农村人口转移的时代特征 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沙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5%左右,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1978年长沙城市人口比重为20.7%,1998年城市人口比重增长到30%,2008年则上升至37.0%。建国60年长沙市农业人口比例变化轨迹 就其进程,长沙市农村人口转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活跃增长的演进阶段,城镇化水平在演进中提高。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阶段(1949-1977年)城市示范到上山下乡 建国之初(1949-1956年),由于政策向城市倾斜,城乡收入差距开始扩大,加之大量来自农村的干部进城所带来的示范效应,出现了人口由农村向城市大规模的自发流动,农村人口转移经历了一个活跃增长的发展阶段。 但自1956年开始,为应对不断转移的农村人口给城市粮食供应系统带来的巨大压力,国家出台粮食统购统销政策,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形成了一套以《条例》为核心,其他辅助性措施为补充的传统户籍管理制度,对人口流动和迁移作出了明确和严格的控制,自发性的农村人口转移的过程宣告结束。随后的20多年,中央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城市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和支边、“三线”建设。此阶段内,长沙农村人口占比经历了由83%(1950年)逐步下降到76%(1962年、1963年),又逐步上升到80%(1977年)的变化。 第二阶段(1978-1998年):开放到产品相对过剩 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村人口转移进入一个加速增长阶段。1979-1983年,联产承包释放出巨大能量,农民由从事农业的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转移,加快进入二、三产业;1984-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4号文件,确立乡镇企业地位,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解除了姓“社”姓“资”和怕“三资”企业思想的禁锢,乡镇企业进入发展“高潮”,全国乡镇企业曾连续五年年均增长52%,大量吸纳了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步入一产业向二产业转移的黄金时期。该时期内,长沙农村非农从业人员由19.3万人增加到85万人。改革开放20年长沙市从业人员变化情况 单位:万人指 标 1980年 1985年 1995年 1999年 乡村从业人员 162.0 184.5 238.8 226.5 其中:农业产业从业人员 132.6 152.4 153.8 147.4 非农产业从业人员 19.3 32.1 85.0 79.1 其中:二产业 17.3 29.3 41.1 41.7 三产业 2.0 2.8 43.9 37.4 1996-1999年,中央出台《乡镇企业法》,重点解决工业产业和产品两个“同构”的问题。这个阶段由于部分工业品相对过剩,很多乡镇企业因压缩和调整开始跌入低潮,加上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劳动密集型工业的用工量减少;国家机关和国企人员分流、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的实施等因素,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滑坡,长沙农村非农从业人员由85万人下

文档评论(0)

stz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