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届高三历史回归教材背书提纲 中国古代史.docVIP

2007届高三历史回归教材背书提纲 中国古代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7届高三历史回归教材背书提纲 中国古代史 一、先秦 1.西周的兴衰和制度 (1)武王伐纣(牧野之战时间和性质;都城、地图)和西周的分封制(性质;内容;作用;主要诸侯国地图上掌握) (2)国人暴动(时间;当时君主;性质)和西周的灭亡(灭亡时间及方式;末代君主;东周建立时间、君主、都城)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 (1)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三大特征,尤其是最主要的特征;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背景;争霸战争的性质;春秋五霸;“尊王攘夷”口号的实质;葵丘会盟的意义;楚王问鼎)和兼并战争(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实质;战国七雄;熟悉春秋争霸图和战国兼并图;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总体上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影响) (2)民族融合:两种基本方式;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春秋时期改革的背景、改革的代表、改革的性质、影响;战国时期改革的背景、性质、代表、影响;重点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理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与春秋战国时期改革与变法的关系。 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农用动力的革命;水利的发展:地图上掌握水利的区域特点。 (2)手工业的发展:冶铸业;青铜铸造业;漆工艺;纺织业;煮盐业;酿酒业;手工业工艺专著。 (3)商业和城市:中原市场的形成;商人的活跃;城市特点(许多政治中心成为商业中心)。 (4)土地所有制的变迁:必须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重点理解掌握。 4.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掌握文化繁荣的原因;运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反映的原理”理解该阶段的文化现象) (1)老子(道家创始人;基本主张及代表作)和孔子 (儒家创始人;思想体系的核心及其政治主张;教育方面的突破;所代表的阶级利益) (2)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战国时期墨、儒、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主张和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利益。 (3)文学(了解《诗经》、屈原的楚辞和《离骚》、诸子散文各自的特点)和艺术(了解绘画、青铜器装饰、音乐) (4)天文(春秋:世界上首次关于哈雷慧星的记录、十九年七闰原则的确立;战国: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和物理(“《墨经》光学八条) (5)扁鹊:战国;“脉学之宗“;四诊法。 阶段特征 先秦 总体特征: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奴隶社会 (1)历程:形成——夏 发展——商 鼎盛——西周 瓦解——春秋 (2)政治上:夏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商强化了国家机器,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出现诸侯争霸。 (3)经济:夏、商、西周生产工具尚处于金石并用时代,后期出现少量青铜工具;春秋时出现铁器和牛耕。劳作方式是奴隶集体劳动。土地制度是井田制。赋税制度是受田者要向周王交纳贡赋。 (4)民族关系:国内各民族联系和交往不断加强,春秋诸侯争霸促进了民族融合。 2、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战国时期 (1)政治: ①政权逐渐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手中(卿大夫掌权、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变法、改革浪潮(以商鞅变法为代表); ②政治体制发生根本变化,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治体制建立起来; ③大国争霸,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 (2)经济: ①铁器、牛耕使用更普遍;(生产力) ②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生产关系) ③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行。 (3)文化:科技成就突出表现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如天文历法、医学等;社会大变革突出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如百家争鸣。 (4)民族关系: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华夏族逐步形成,为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打下基础。 二、秦汉 1.秦朝的统治 (1)秦朝的统一 :统一的历史条件;经过;意义;了解秦的疆域图、注意灵渠和三郡。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该制度的含义、本质、两对基本矛盾;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该制度建立的影响。 (3)秦末农民战争:原因;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的灭亡;秦末农民战争的影响。 2.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两汉制度特点: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变化的表现) (1)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西汉初封国制的内容;注意封国制与西周时期分封制的区别;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2)察举制:目的;内容;演变过程。 (3)编户齐民:目的;内容;性质。 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掌握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几种表现形式) (1)匈奴的兴衰:分阶段掌握两汉与匈奴交往的具体史实。 (2)张骞通西域:西域的地理概念;张骞通西域的目的及意义;“凿空”、“凿通”的含义;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及意义。 (3)西南夷(汉武帝在西南夷设郡;注意滇王金印)与百越(汉武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 4.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这一时期中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1)

文档评论(0)

dlmu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