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黄河流域铁冶点的地理布局及其演变..docVIP

历代黄河流域铁冶点的地理布局及其演变..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代黄河流域铁冶点的地理布局及其演变.

历代黄河流域铁冶点的地理布局及其演变 郭声波 我国的冶铁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到战国时,黄河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区便陆续形成一些比较固定的铁矿采冶点。以后,随着铁冶业的发展,铁冶点不断增加,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封建社会晚期,铁冶点已遍及全国,铁冶业成为社会生产极为重要的部门。本文准备从历史地理角度探讨历代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以下省称“黄河流域”)铁冶点的地理布局及其演变规律。 一、历代黄河流域铁冶点的地理布局及其演变 我们的第一步是将历代铁冶点的地理布局基本复原。根据有关资料,制成《历代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铁冶点地理布局图》(见图1—3)。我们发现,历代铁冶点的地理布局呈现两大特点:总体上集中于五大区域,地带上散布于山地丘陵。五大区域指燕山?太行山?崤山山脉(以下简称“燕太崤山”)、山西山地、豫西山地、鲁中山地和关中盆地,总面积不及整个黄河流域的四分之一,而长期保持了约占总数五分之四的铁冶点(见表1)。从具体位置看,大多数铁冶点位于山地或丘陵的边缘、沟谷地带。如太行山的两侧,豫西山地的北、东、南缘,鲁中山地、丘陵的坡谷,关中盆地的周匝,以及阴山—贺兰山、六盘山、冀北诸山与高原或平原的结合部。山西山地呈纵向排列,滹沱河、漳河、桑干河、沁河、汾河及黄河,迤逦其间,故而铁冶点错杂于五台、系舟、云中、吕梁、太岳诸山之谷。 表1 五大区域铁冶点数与总数的百分比 例 先秦 西汉 东汉 魏晋 北朝 隋唐 宋辽 金 元 明 清 现代 燕太崤山 42% 28% 25% 55% 54% 34% 28% 30% 48% 22% 30% 28% 山西山地 5% 12% 10% 15% 15% 32% 18% 20% 23% 33% 26% 22% 豫西山地 31% 12% 25% 15% 0 2% 9% 30% 3% 18% 6% 4% 鲁中山地 11% 26% 23% 15% 0 16% 14% 0 13% 7% 17% 10% 关中盆地 11% 10% 10% 0 8% 9% 18% 10% 3% 4% 6% 12% 合 计 100% 88% 93% 100% 77% 93% 87% 90% 90% 84% 85% 76% 历代黄河流域铁冶点的总分布范围也是不断变化的。据《史记·货殖列传》,春秋战国时代,北方农牧分界线大致是从关中北缘经龙门、太原、居庸,以迄于碣石,“铜铁则往往千里山出棋置”,显示出这条分界线内铁冶点的分布状况。图1证实了这一点。西汉时农业扩至河套、河西等地,安陶县、临戎县和陇西郡,也都有了铁冶的开拓。后来匈奴的南徙,又使农牧界线向南退缩,长城一带的铁冶点迅即消失。魏晋北朝,中原板荡,鲁中和豫西的 铁冶明显地衰退。北魏时,虽说是“其铸铁为农器、兵刃,在所有之”,然亦不过屈指之数。至于唐代,黄河以北的铁冶颇多恢复,尤其是河东道的铁冶点,竟比西汉多出1?5倍,而河南道西部的铁冶点,却依旧停留在魏晋的数目上。安史之乱,使河南道西部农田荒芜、人口锐减,铁冶的停滞,也就在情理之中。北宋时,农区北界南移,铁冶点亦不北逾滹沱河。金元以后,农区北界重抵关塞,铁冶点才重现于冀北、晋北和黄河上游地区。明代俺答款塞,销兵务农,冀西北破天荒燃起铁冶的炉火。有清一代,陕甘地区的土地不断开垦,铁冶点亦随之增多。到了现代,阴山—贺兰山一带,不仅农收并盛,而且成为我国著名的钢铁工业基地。历史上铁冶点总分布范围的变化,与农业区域的扩大或缩小基本同步。 历代铁冶点地理布局有两大重心。A重心在燕太崤山,这里一直保持了约占总数30%的铁冶点(表1)。B重心有一个变化过程:唐以前在燕太崤山东南,唐以后在燕太崤山西北(表2)。先秦的铁冶巨富,如鲁之曹邴氏、山东(即崤山以东)之程郑、梁之孔氏、赵之郭纵,无一不在燕太峭山以东。十六国时,仅有的冶铁记载是后赵的渑池、丰国和南燕的商山。北朝的新式炼钢法产生于襄国,牵口的铁制品亦名冠一时,可见B重心依然在燕太崤山以东游移。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唐以前的数十处冶铁遗址,只有一处在燕太崤山以西,亦可为佐证。唐代,B重心逐渐向河东道转移,并州铁器开始受到称赞:“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锋芒利如欧冶剑,劲直浑是并州铁”。北宋的燕太崤山以西,铁冶点仍在增加,河东的铁冶发展尤速:大通监的积铁,在真宗时尚可供诸州军数十年鼓铸,以致有人奏请权且罢采,有时陕西铸钱用度不足,河东的积铁还要入关支援。元代山西铁冶点虽未见增加,但仅大通一地的云子铁年贡量就达十万斤,可见山西的铁冶方兴未艾。明清时代,B重心已在山西固定下来,直到民国初,山西

文档评论(0)

sdgr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