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入渗理论与方法(改)..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土壤入渗理论与方法(改).

西南林业大学 硕士研究生文献综述 论 文 题 目 :土壤入渗理论与方法 学 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年 级: 2014级 成 员: 冯晓月 阮书鹏 曹向文 指导教师: 宋维峰 2015年 月 日 Abstract Infiltration is a vital basic concepts in hydrology, qualitatively analysis soil infiltration capabilit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in the water cycle and use. Of course, using different angle of view to discuss soil infiltration also have different research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o a systematic induction and comparison through the study of soil water infiltr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next academic paper. Key words soil infiltration; methods; the influence of factors 目录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前言 1 1.1国内外研究动态 1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 第二章 试验理论与方法 3 2.1 Green--Ampt物理模型 3 2.2 Kostiakov经验模型 3 第三章 讨论 4 参考文献 5 第一章 前言 1.1国内外研究动态 目前针对土壤入渗的研究大体可分为“入渗类型”和“入渗过程”两种。如吴刚等的研究【1】针对的是入渗过程,土壤作为流域内降水和灌溉水的重要载体,其本身所具有的导水性将影响地表径流的产生、地下水的补给与蒸发,以及土壤侵蚀和化学物质转移等。他把土壤本身具有的这种导水性称之为土壤入渗特性,土壤入渗特性是评价土壤水源涵养能力与抗侵蚀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模拟土壤侵蚀过程的基本输入变量、初始入渗率、累积入渗量、稳定入渗率和饱和导水率等反映土壤入渗特型的基本参数,这些参数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共同影响。 此外,如张志伟等的研究【2】针对的是土壤类型,表明土壤入渗能力与土壤类型、土壤性质、地形状况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入渗速率高的土壤,可以保证有较多的降水渗入土壤,或形成壤中流、地下径流,或补给地下水,减少了地表径流损失、减少地表冲刷。例如西南岩溶区面积广大,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在裸露型和浅覆盖型岩溶区,降雨期间大量降水通过裂隙直接进入地下河道,容易引发地下河排水不畅,发生洪灾,而雨后地表缺水常发生干旱,旱涝交替是峰丛洼地岩溶区的重要自然灾害。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近几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 国发〔2013〕36号)强调“提升城市绿地汇聚雨水、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净化生态等功能”。由此可见,城市绿地对城市水源涵养的重要调节作用已引起国家的重视。但其中有一个重要技术环节可能被大家所忽略,即城市绿地涵养水源的作用主要通过土壤入渗才能实现。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型城市甚至有些原先雨水并不充足的城市也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暴雨后城市严重积水洪涝的现象,这除了与市政配套的城市排水管网设计滞后等原因有关外,各大城市近年来兴建的大量绿地没有真正起到减缓雨水洪涝的作用也是主要原 因之一。城市绿地在缓解城市雨水汇集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增加绿地的雨水渗透能力,德、日、美等国家均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对于新建和改建地区,地表径流量在开发前后必须不改变。相比较而言,国内在绿地设计、施工、工程验收等环节均没有考虑土壤入渗这一重要指标,城市建设者普遍对土壤入渗的基本内涵、作用、影响因素和技术要求缺少必要地了解,更谈不上在实际工作中很好地应用。随着中国城市化快速进程中洪涝等城市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以及对绿地生态功能要求的逐步提高,了解土壤入渗的基本知识在城市建设中科学、有效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章 试验理论与方法 土壤水分入渗是指水进入土壤的过程,是通过全部或部分地表向下的流动过程[3]。 随着对土壤入渗过程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fk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