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考的艺术 pdf “无手机课堂”的逆向思考与创新探索.doc

逆向思考的艺术 pdf “无手机课堂”的逆向思考与创新探索.doc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逆向思考的艺术 pdf “无手机课堂”的逆向思考与创新探索

逆向思考的艺术 pdf “无手机课堂”的逆向思考与创新探索 摘要为破解“低头族”“手机病”在大学课堂里的泛滥成灾的难题,有高校创新了“无手机课堂”。但此举并不能从根本上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本文作者反弹琵琶,对“无手机课堂”进行逆向思考,提出“手机可成为运用新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的观点,并沿着这一思路…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感知数学知识,从生活应用中理解数学知识,从生活实际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从参与家庭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真正实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关键词感知理解分析与解决运用中图分类号:G623.… 中图分类号:G6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100-01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共同体在活动中避免不了讨论、争辩,但是整个活动必须在有序的、有纪律约束的情况下进行,否则,不仅本组的学习活动无法有…   摘 要 为破解“低头族”“手机病”在大学课堂里的泛滥成灾的难题,有高校创新了“无手机课堂”。但此举并不能从根本上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本文作者反弹琵琶,对“无手机课堂”进行逆向思考,提出“手机可成为运用新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的观点,并沿着这一思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实践,取得较好成效。作者的探索为破解大学课堂“玩手机”难题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向。   关键词 无手机课堂 逆向思考 长效机制 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062-02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并非天涯和海角,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低头玩手机。”这句网上流行语逼真地刻画了“低头族”、“拇指族”、“手机病”的形象。如今“手机控”已“潜入”象牙塔里,“两耳不闻上课声,一心只为发帖子”的现象在大学课堂并不鲜见。其影响和危害主要有三,一是违反课堂纪律,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二是不尊重教师的劳动,侵害其他学生的听课权利;三是影响自己的学业,不利于身体健康,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损害视力。   “无手机课堂”活动应运而生,最先出现在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具体做法是在教室里准备若干个“手机袋”,上课前由学生统一将手机放入袋中,统一放在教室指定的位置上。随后,活动在一些大学里推广,广西高校也先后打造“无手机课堂”。“上课勿玩手机”“不做低头族,专心听课”等提示语出现广西大学200多间公共教室黑板旁。   然而,轰轰烈烈的“无手机课堂”因其自身的制度缺陷,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不断被质疑。“无手机课堂”作为努力方向和理想状态而开进行有益尝试,自有其积极意义,但无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现实,但其实质是“堵”而非“疏”,希望借助教师权威,自上而下地推行,缺乏长效机制,难以持续。   一、对“无手机课堂”的逆向思考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课堂实难“独善其身”。 有数据表明,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超过6亿,手机网民超过5亿,手机网民的数量第一次超过传统PC网民,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汹汹来临。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这是时代年轻人的标配,作为引领时代潮流的大学生当然不甘落后。笔者对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5个班的200名学生做了一个调查,学生全部拥有智能手机;平均每天花费1小时用手机上网的有95%,而平均每天花费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有68%。   现代科技的进步,信息时代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现代人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在增加,购物、游戏、社交、看新闻、获取信息等等。不会上网,就会“out”。我国正在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而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也掀起了一轮创业热潮,青年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使用手机与外界联络的频率很高。同时很多大学生青睐“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模式,也经常使用移动互联网。无视这些现实,想要简单地将大学生与移动互联网隔绝开来,不现实也不可能。   应该正确认识手机,这是我们探讨和破解大学课堂“拇指族”沉湎于玩手机问题的立足点。手机并非洪水猛兽,而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玩手机”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而非仅为大学课堂所特有,用简单的方法,禁止手机进课堂,尽管占据道德制高点,也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二)“低头族”倒逼课堂教学改革。在关注大学生课堂“玩手机”现象的同时,教师也该反思。有的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方法单一,或者脱离实际,没有时代感;或者“旧瓶装旧酒”,多年的老教案反复使用;或者不去研究学生,没有更新教育理念;或者采用灌输式,激发不了学生兴趣;或者满堂讲授,缺乏互动。一旦教师的教学活动被手机打败了,仅仅靠禁令来维系课堂纪律,一时或有效果,但非长久之计。   这应让教师反思,倒

文档评论(0)

raojun0000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