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正文模板答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 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0 引言 3 1 生防微生物的分类 3 1.1 生防微生物种类 3 1.1.1 生防细菌 3 1.1.2 放线菌 4 1.1.3 生防真菌 4 1.1.4 生防病毒 4 1.2 微生态系分类 4 1.2.1 根际微生物 4 1.2.2 气(叶)围微生物 4 1.2.3 内生微生物 5 2 生防微生物的作用机制 5 2.1 产生次级代谢产物 5 2.2 诱导植物产生ISR 5 2.3 促进养分和水分吸收,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6 2.4 竞争生态位和营养物质 6 3 生防微生物的应用 6 3.1 苏云金芽孢杆菌基因工程及应用 6 3.2 荧光假单胞菌用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7 3.3昆虫真菌的遗传改良 7 3.4新型病害生防制剂-Harpin的开发 7 4 生防微生物展望 8 参考文献 9 生防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由于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以生防微生物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主要介绍了生防微生物的种类、生防微生物的作用机理和生防微生物在农业上的应用,以及国内外对生防微生物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生防微生物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生防微生物;生物防治;内生微生物;研究进展 0 引言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西汉时就有关于各种有益微生物防治土传病的记载,记载中将一些动物骨头研碎,用水煮开,存放若干天,然后将动物粪同自然发酵的骨汁混合捣乱成糊状,在把种子拌入,晾干,待天气暖和,再次拌种,使种子外面附上一层厚厚的骨粪层,再次晾干,即可播种。种子经拌种后,庄稼产量是平常的十倍。在20世纪50年代,用于防病的生防菌产品有5406、G4、1013等,5406在我国应用面积达670万hm2 ,是当时的世界记录。国际上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促进植物生长的根细菌”统称为PGPR(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多半用荧光假单胞菌,现在也转向使用各种微生物[1]。据统计,目前已知的细菌有4800种,估计可能有4万种,已知种只占12%;已知真菌7万种,估计有150万种,已知种只占5%,如此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为人类筛选、利用各种生防微生物提供了前提[2]。 生防微生物的应用是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通过自然菌株选育开发微生物农药已有久远的历史,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 生防微生物的分类 1.1 生防微生物种类 自然界微生物能占有各种空间和生境(habitat)包括动植物,一株植物从幼苗到结果,其根际、体表与体内都存在着各种真菌、细菌、病毒、类菌原体和原生动物。除少数病原物以外,绝大部分不是致病菌甚至是有益的正常菌落,大致有以下几类。 1.1.1 生防细菌 用于防治各种植物病害的拮抗性细菌,常见的有: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土壤杆菌属、无定形孢囊菌属、节杆菌属、产碱杆菌属、固氮菌属、肠杆菌属、欧文氏菌属、黄干菌属、哈夫尼菌属、巴斯德芽菌属、根瘤菌属、沙雷氏菌属、和黄单胞菌属。已开发成生防农药的生防细菌有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土壤杆菌属等。 1.1.2 放线菌 放线菌是抗生素等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生产者。目前世界上报道的上万种抗生素中,70%上是由放线菌产生的,且临床上使用的抗生素有三分之二来自放线菌。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也有重要作用,有的放线菌还有除草活性。应用广泛的有:链霉菌属、罗卡氏菌属、小单胞菌属。 1.1.3 生防真菌 1908年,M.C.Potter 首次报道植物病原菌可被其自身代谢产物所抑制。之后,人们相继证实了土壤中木霉菌、青霉菌、曲霉菌以及链霉菌等可以产生抗生物质,也认识到真菌对防治有害生物的重要性。近年来,有些真菌类生物杀菌剂已相继问世,并广泛用于生产。生防真菌的种类繁多,目前常见的主要有木霉菌、毛壳菌、内生真菌、酵母菌、腐霉菌等。 1.1.4 生防病毒 昆虫病毒防治害虫最早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欧洲云杉叶蜂等膜翅目叶蜂类森林害虫的防治,随着应用病毒防治森林害虫的成功,进一步引起了对其他害虫防治效果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初,杆状病毒就被WHO推荐为一种安全的生物杀虫剂用于害虫防治。目前开发成商品的有美洲棉铃虫NPV、甜菜夜蛾NPV、菜青虫GV、斜纹夜蛾NPV、马尾松毛虫CPV和蟑螂DNV等。 1.2 微生态系分类 植物微生态系的微生物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习居菌和暂居菌。植物不同的体表空间及其体内各组织中都有习居菌和暂居菌,这种微生物组成的特异性是在共同进化中行成的。习居菌是固定的经常生活在植物体的一些种群,故又称常驻菌或原籍菌。暂居菌是偶尔闯入或者人为引进的,又称引进菌或外籍菌。而微

文档评论(0)

44777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