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奥氏体稳定化产生的原因 现象:过冷奥氏体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因内部结构发生某种变化而使马氏体转变呈现迟滞的现象。 原因:适当温度下C和N原子向奥氏体晶格点阵缺陷处偏聚,强化了奥氏体。 热稳定化:冷却缓慢或停留,M转变迟滞 原因:C,N偏聚,强化了A,增加了切变阻力 机械稳定化:当变形量小时,弹性应力集中的部位增多,这种缺陷组态有利于马氏体的形核;随着变形量的增加,奥氏体中将形成大量的高密度位错,破坏了新相与母相之间的共格关系,母相被强化,切变阻力增加,从而增大了奥氏体的稳定性。 马氏体具有高强度硬度的原因(强化机理)。 相变强化:切变造成马氏体晶体内产生大量的微观缺陷(位错、孪晶及层错等等) 固溶强化:过饱和间隙原子使晶格产生严重的点阵畸变。 时效强化:C原子扩散偏聚钉扎位错 细晶强化(晶界强化) 马氏体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含碳量;马氏体的韧性主要取决于其亚结构。 屈服强度相同时,位错型马氏体的断裂韧性和冲击功比孪晶型马氏体的好得多。 淬火后硬度偏低,为什么? 5. 贝氏体转变 相变特点 组织特点 贝氏体形成过程(温度) 贝氏体形态的决定因素 性能特点 相变特点 具有扩散和非扩散两重性 碳原子的扩散对贝氏体相变起控制作用 组织特点(上,下贝氏体), 上贝氏体:显微组织特点,组织示意图 大致平行、碳含量接近平衡或稍微过饱和的板条铁素体为主体,板条间分布短棒状或短片状(不连续)渗碳体。 下贝氏体:显微组织特点,组织示意图 铁素体呈黑色针状或片状 ,细片或粒状碳化物,一般与铁素体片的长轴成55~60o的角。 无碳化物贝氏体:大致平行的铁素体条,条间或条内无碳化物。但条间存在富碳的残余奥氏体或其转变产物。 粒状贝氏体:铁素体呈不规则块状,块内分布不连续的粒状物(岛状),岛状物为富碳的过冷奥氏体或其全部或部分分解物。 贝氏体形成过程(温度) 贝氏体相变包括两个基本过程,即贝氏体中铁素体的转变和贝氏体碳化物的析出。碳化物的析出方式决定了贝氏体的形态,而析出方式与含碳量和转变温度有关 。 贝氏体形态的决定因素 上,下贝氏体相变速度的控制因素 碳的扩散及脱溶是控制贝氏体相变及其组织形态的基本因素。上贝氏体转变速度受碳原子在奥氏体中的扩散所控制;下贝氏体的转变速度受碳在铁素体中的扩散所控制。 性能特点(上,下贝氏体) 强度硬度:贝氏体铁素体晶粒大小 ,弥散强化 ,位错密度 ,固溶强化 冲击韧性主要取决于碳化物的分布 上贝氏体不仅强度低,韧性也很差,是不希望得到的组织,下贝氏体具有高的强度和良好的韧性 一般来说,同一种钢的贝氏体强度和硬度比马氏体低,比珠光体高得多;贝氏体的塑性和韧性比马氏体好,比珠光体低得多。 要点:回火转变过程;马氏体单相和双相分解;碳化物转变方式;回火脆原因,预防措施;二次硬化机理;残余奥氏体。 6. 回火 回火转变过程: 预备阶段或时效阶段——碳原子偏聚; 回火第一阶段——马氏体分解; 回火第二阶段——残余奥氏体转变; 回火第三阶段——渗碳体形成; 回火第四阶段——α相的回复再结晶和渗碳体的聚集长大 马氏体单相和双相分解: 较低温度下,碳不能作远距离的扩散,马氏体基体出现高低两种不同的正方度; 较高温度下:碳原子能进行较长距离的扩散 ,基体只有一种正方度。 马氏体分解产物:回火马氏体,是立方马氏体加ε-碳化物。 碳化物转变方式: 原位转变,即在旧碳化物的基础上,依靠成分变化和点阵改组;在其它部位独立形核长大。 碳化物变成渗碳体,组织为回火屈氏体,即铁素体加片状(或小颗粒状)渗碳体的混合组织。 回火脆原因: 第一类回火脆:(1)薄片状残余奥氏体分解、(2)片状碳化物析出和(3)杂质元素晶界偏析 ; 第二类回火脆:(1)脆性相析出和(2)杂质元素偏聚有关。 第一类回火脆预防措施: (1)从化学成分入手:(a)降低钢中的有害杂质含量;(b)冶炼时用Al脱氧或加入Nb、V、Ti等合金元素以细化奥氏体晶粒;(c)加入Mo、W等能减轻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合金元素;(d)加入Cr、Si以调整出现第一类回火脆性的温度范围。 (2)从热处理工艺入手:采用等温淬火工艺代替淬火加回火工艺。 第二类回火脆预防措施: (1) 从化学成分入手:降低钢中的有害杂质含量;加入Nb、V、Ti等合金元素以细化奥氏体晶粒;加入Mo、W、Ti、稀土等抑制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合金元素。 (2)从热处理工艺入手:回火冷却速度尽可能快;亚温淬火;采用形变热处理工艺,以细化奥氏体晶粒。 二次硬化机理: 大量残余奥氏体在回火冷却过程中转变为马氏体或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