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地下水的结构与运动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5章地下水的结构与运动分析

§5 地下水的结构与运动 §5.1 地下水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地下水的贮存空间 地下水流系统 地下水系统垂向结构 2.含水介质的空隙性与水理性 含水介质的空隙性:裂隙率(KT)、岩溶率(Kk)与孔隙率(n) 。含水介质的水理性质 :与水分的贮容、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称为含水介质的水理性质,包括岩土的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贮水性、透水性及毛细性等。 3.蓄水构造 指由透水岩层与隔水层相互结合而构成的能够富集和贮存地下水的地质构造体。主要有:单斜蓄水结构、背斜蓄水结构、向斜蓄水结构、断裂型蓄水结构、岩溶型蓄水结构等。 二、地下水流系统 地下水虽然埋藏于地下,难以用肉眼观察,但它象地表上河流湖泊一样,存在集水区域,在同一集水区域内的地下水流,构成相对独立的地下水流系统。 1.地下水流系统的基本特征 空间上的立体性; 流线组合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 流动方向上的下降与上升的并存性; 区域范围一般比较小。 §5.2 地下水类型 地下水基本类型的划分 包气带水 饱水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空隙水(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2.按岩土的贮水空隙的差异分类 (1)孔隙水 (2)裂隙水 (3)岩溶水 二、 包气带水 三、潜水 四、承压水 承压水是指充满于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1.承压水的主要特征 承压性、分布区与补给区不同、动态变化相对稳定、水质类型多样。 五、空隙水 1.孔隙水 埋藏于松散岩土孔隙中的重力水。透水性、给水性的变化小,运动呈层流状态。 2.裂隙水 存在于岩石裂隙中的地下水。埋藏与分布极不均匀,动力性质比较复杂,基岩裂隙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分带性。 3.岩溶水 在溶隙中贮存、运动的地下水称.分布不均匀, 径流动态不稳定.地表与地下径流及无压流与有压流相互转化。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地下水径流 地下水排泄 一、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1.降水入渗补给 2.地表水入渗补给 3.地下水的人工补给 二、 地下水径流 1.地下水径流方向与径流强度 方向呈平面式、放射式、纵向或横向运动;强度即地下水的流动速度,与透水性、水力坡度成正比,承压水还与蓄水构造的开启与封闭程度有关。 2.地下水径流类型 (1)畅流型;(2)汇流型;(3)散流型;(4)缓流型;(5)滞流型. 三、 地下水的排泄 1.泉排泄 2.蒸发排泄 3.泄流排泄 二、毛管水运动 1.毛管力及毛管上升高度(5-17式) 使液体在管内上升的湿润力就是毛管力。 2.包气带中毛管水的运动 三、地下水平衡 §6 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二)跨流域调水水文效应 (三)小型农田水利措施水文效应 主要包括:灌溉、排水措施、山区梯田谷坊措施、平原与区的控制措施等 (四)农业措施的水文效应 三、城市水文效应 概念:指城市化所及地区内,水文过程的变化及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四、人类活动水文效应的研究方法 (一)水量平衡法 (二)对比分析法 (三)流域水文模拟法 一、影响水体水质的物质来源 二、天然水体水质恶化特点 (一)海洋水体水质恶化特点 1、污染源多而复杂 2、污染物持续性强,危害性大 3、污染范围大 (四) 地下水水质恶化特点 1.水体自净过程的特征 1)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在连续的自净过程中,总的趋势是浓度逐渐下降。 2)大多数有毒污染物经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转变为低毒或无毒化合物。 3)重金属一类污染物,从溶解状态被吸附或转变为不溶性化合物,沉淀后进入底泥。 4)复杂的有机物,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不论在溶解氧富裕或缺氧条件下, 都能被微生物利用和分解。先降解为较简单的有机物,再进一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5)不稳定的污染物在自净的过程中转变为稳定的化合物。如氨转变为 亚硝酸盐,再氧化为硝酸盐。 6)在自净过程的初期,水中溶解氧数量急剧下降,到达最低点后又缓 慢上升,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7)进入水体的大量污染物,如果是有毒的,则生物不能栖息,如不逃避 就要死亡,水中生物种类 和个体数量就要随之大量减少。 2.水体自净体制 概念:包括沉淀、稀释、混合等物理作用:氧化还原、分解化合、吸附凝聚等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

文档评论(0)

wbjs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