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金属的塑性变形12-3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9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6章金属的塑性变形12-3分析

练习题(1) 一、名词解释 热加工 加工硬化 滑移 固溶强化 弥散强化 再结晶 二、判断 1、变形金属再结晶后,其晶格类型和晶粒形状都改变了。 2、提高奥氏体不锈钢强度的有效途径是冷塑性变形。 3、细晶粒金属的强度高但塑性较差。 4、金属铸件的粗大晶粒,可以通过再结晶退火细化。 5、由于溶质原子对位错运动具有阻碍作用,因此造成固溶体合金的强度和硬度提高。 6、热加工和冷加工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不产生加工硬化。 7、金属的晶界是面缺陷。晶粒愈细,晶界愈多,金属的性能愈差。 8、晶界是一种面缺陷,所以晶界面积越大,金属的机械性能越差。 9、固溶体的强度、硬度一定比溶剂金属的强度、硬度高。 10、滑移变形不会引起金属的晶体结构发生变化。 11、要提高奥氏体不锈钢的强度,只能采用冷塑性变形予以强化。 12、细晶粒金属的强度硬度较高,但塑性韧性较差。 13、提高铁素体不锈钢强度的有效途径是冷塑性变形。 练习题(2) 三、选择 1、室温下冷拉纯Sn,使之变形70%,问能否产生加工硬化?(纯Sn的熔点为232℃)( ) a.能 b.不能 c.略有加工硬化 d.不能肯定 2、多晶体的晶粒越细小,则其( ) a. 强度越高,塑性越好 b.强度越高,塑性越差 c.强度越低,塑性越好 d.强度越低,塑性越差 3、钢丝在室温下反复弯折,会越弯越硬,直至断裂,而铅丝在室温下反复弯折,则始终处于软态,其原因是( ) a. Pb不发生加工硬化,不发生再结晶,Fe发生加工硬化,不发生再结晶; b. Fe不发生加工硬化,不发生再结晶,Pb发生加工硬化,不发生再结晶; c. Pb发生加工硬化,发生再结晶,Fe发生加工硬化,不发生再结晶; d. Fe发生加工硬化,发生再结晶,Pb发生加工硬化,不发生再结晶; 4、某工厂用冷拉钢丝绳吊运出炉的热处理工件去淬火,钢丝绳承载能力远远超过工件的重量,但在工件吊运过程中,钢丝绳却发生拉长断裂,其断裂原因是由于钢丝绳:( ) a.超载 b.发生再结晶 c.形成带状组织 d.产生加工硬化 5、体心立方晶格金属与面心立方晶格金属在塑性上的差别,主要是由于两者的( ) a.滑移系数不同 b.滑移方向数不同 c.滑移面数不同 d.滑移面上的晶面指数不同 练习题(3) 四、填空 1、纯金属经冷变形后,其强度 、硬度 ,塑性 ,冲击韧性 ;由此可知,冷塑性变形会产生 。 2、强化金属材料的基本方法有 、 和 。 3、滑移只能在 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并在 晶面和 晶向上进行。 4、为了保持冷塑性变形金属的强度和硬度,应采用 退火;为了降低冷塑性变形金属的强度和硬度,应采用 退火。 带状组织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 带状组织也使材料的力学性能产生方向性,特别是横向塑、韧性降低。 防止方法: ①不在两相区变形; ②高温扩散退火消除偏析; 消除方法: 正火。 6.4.3 热加工金属的组织控制-控轧控冷 热变形后要获得细小的晶粒组织,需控制其终止温度、最终变形量和热变形后的冷却速度。 4.3.3.1 热加工温度范围 始锻温度:低于固相线100~200℃。 终锻温度:≥0.6Tm。 4.3.3.2 变形量 不在二次再结晶和临界变形度范围内加工。 4.3.3.3 锻后冷却 锻后慢冷,晶粒粗化。 控轧控冷:采用低的终止温度、大的最终变形量和快的冷却速度,可得到细小晶粒。 加入微量合金元素,阻碍热变形后的静态再结晶和晶粒长大,也是细化晶粒的有效措施。 * * * * 残余内应力表现为两类: 宏观内应力(第一类内应力):工件各部分之间的变形量不同而产生的内应力。 作用范围:工件的整体范围,在工件的整个体积上保持平衡。 (mm级) 如弯曲金属棒:上部,受拉伸长,塑性变形的外力去除后,伸长一边存在压应力;下部,残留拉应力。 金属拉丝后,外缘变形较心部少,残留拉应力,心部残留压应力。 残余应力 金属棒弯曲变形后的残余应力 金属拉丝后的残余应力 宏观内应力的影响 残留拉应力,降低材料强度; 若表层残留压应力,对提高疲劳寿命有利,用喷丸或滚压实现。 残余应力 微观内应力(第二类内应力):晶粒之间或晶内不同区域之间不均匀变形而形成的内应力。 作用范围:作用尺寸与晶粒尺寸为同一数量级,在晶粒内或晶粒间保持平衡。(μm级) 结果:微观内应力可达很大数值,甚至造成显微裂纹并导致工件的破坏。 残余应力 点阵畸变(第三类内应力):由于塑性变形 时产生的

文档评论(0)

wbjs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