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乡规划应当合理确定 应当合理使用免疫调节剂
城乡规划应当合理确定 应当合理使用免疫调节剂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应当合理使用免疫调节剂”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的支持!
?401?
?述评?
应当合理使用免疫调节剂
赵晓东 杨锡强
分子免疫学、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临床免疫学的飞速发展,推进了儿科临床医学的进步。近十年来,儿科医生注意到越来越多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的疾病,实际是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的结果。一些病因和发病机制已经明确的疾病,在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也有免疫功能失调的参与。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1]于儿科临床的各个领域,包括新生儿疾病、感染、呼吸、循环、肾脏、血液、消化、神经、内分泌等亚专业,甚
至儿童保健和小儿急救科的医生也越来越重视免疫功能异常在其临床实践中的意义。譬如,儿童保健医生
[2]关注食物过敏和食物耐受,而急救科医生在处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感染中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
[3]竭时,不得不考虑如何控制过度激烈的免疫和炎症反应。
既然儿科医生认识到诸多疾病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或者是免疫功能异常的直接后果,自然会使用免疫调节剂治疗这些疾病,越来越多的免疫调节剂也随即陆续上市。在临床治疗学中,如何正确使用免疫调节剂已经成为儿科医生面临的紧迫问题。
儿科医生要掌握正确使用免疫调节剂的方法,必须首先了解免疫系统和免疫反应的有关基础知识,包括免疫活性细胞(抗原提呈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细胞等)、免疫活性分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细胞膜表面标记和受体等)、细胞间和细胞内信息传递通道、细胞内转录因子和mRNA表达
[4]过程等与免疫反应密切相关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现象。在此基础上,儿科医生还应了解各种免疫调节剂
的作用机制,即其细胞或分子靶向及其发生在什么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使用免疫调节剂时的盲目性。
按照免疫调节剂的功能,主要分为免疫抑制剂和免疫增强剂。前者用于抗炎症、抗自身免疫反应、抗过敏、抗移植排斥反应和抗肿瘤,后者用于抗感染、抗过敏和抗肿瘤。
属于免疫抑制剂的药物种类繁多,包括抗代谢药物(环孢菌素A、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甲氨蝶呤、霉酚酸酯、他克莫司和米唑拉宾等)、糖皮质激素、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单克隆抗体(抗淋巴细胞、抗
γ和抗CD25单抗等)、β、β、TNF2alpha/受体、抗IL22、抗IFN2细胞因子IFN2IL210和TGF2化学制剂(来氟米特
和52HT3受体拮抗剂)、非甾体类抗炎药、核酸类、他丁类抗脂药、HMG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植物类(雷公藤、冬虫夏草提取物FTY720、青蒿素和帕呋啉等)和其他生物制品(霍乱毒素B亚单位、sNTB2A2Fc融合蛋
α载体抑制剂和B72白、CMV2IkappaBH1抑制剂等)。尽管免疫抑制剂作用靶点和机制不同,可能抑制多种
免疫活性细胞和免疫分子,但其终效应是一致的,即抑制Th1细胞活性。
免疫增强剂的品种同样繁多,包括细胞因子(干扰素α、干扰素γ、胸腺肽和胸腺5肽、G2CSF/GM2CSF、IL22、IL212、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趋化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2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21、P2选择素及其他细胞间黏附分子等)、生物制品[IVIG、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细菌及其提取物(卡介苗及其提取物、脱脂脱糖脂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其他细菌提取物、低钙反应V或V抗原LcrV、霍乱弧菌的产物Zot和分歧杆菌等)]、植物类药物(多糖、皂甙及其他植物成分等)、化学制剂(左旋咪唑、甲氰咪呱、匹多莫德、NS2398咪喹莫特、Propagermanium和脂质体等)、微量营养素(维生素A/C/D、微量元素铁、锌、硒)和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氨茶碱)。免疫增强剂的作用机制和靶点也各不相同,其终效应除G2CSF和维生素A
[6][5]为刺激Th2细胞活性外,大多数免疫增强剂为促进Th1细胞活性。IVIG、微量元素铁和锌、维生素D、维
生素C和红细胞生成素的免疫增强效应与Th1/Th2平衡无关。
在理论上,无论是免疫抑制抑或是增强剂,均应经过体外非细胞、细胞水平、动物模型体内实验,以证实其具有的特殊免疫调节效应,并通过临床Ⅰ、Ⅱ、Ⅲ期验证。一些免疫调节剂虽完成了上述临床前期研究程序,但大多数免疫调节剂的临床疗效并未经临床循证医学的证实。总体而言,多数免疫抑制剂的用药指针较为明确,临床疗效易于评估,其中一些制剂已经得到循证医学的支持,并被列为规范化治疗,如IVIG治疗急
作者单位: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科(赵晓东),免疫实验室(杨锡强)[5]
?402?性期川崎病、抗代谢药物治疗恶性肿瘤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红斑狼疮等均已成为公认的一线药物。然而,多数免疫增强剂的用药指针较为模糊,临床疗效不易评估,几乎未经循证医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