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演变与发展.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姓名:肖鑫 学号:2011161018 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摘 要:服饰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发展、演变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丰富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内涵。本文从头衣、体衣、两方面论述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 关键词: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演变、发展 中国古代服饰总是与当时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水平、文化礼仪及道德规范等社会因素密切相联。它的发展、演变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因此,归纳、梳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对了解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和提高全民族的自信心很有必要。 1 头衣 头衣,顾名思义是指人们头上所戴物品及饰品的总称。头衣古代又称元服,因为元的本义是头。之所以用头衣这个古代的说法而不用今天人们常说的帽子,是因为帽字产生较晚。先秦以前,各种头衣都有自己的专名,而用帽代替头衣则是汉以后的事。 上古时代,贵族与平民的头衣区别很严格,贵族戴冠、弁、冕,平民则戴巾。冠在上古年代是贵族服饰的标志,但它又只是一般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头衣。《礼记·曲礼上》言:“男子二十,冠而字。”即男子长到二十岁时要行加冠之礼,同时取字,也就是古人所谓的“成人礼”,它标志着行礼之人已长大成人。于是社会和家庭就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之,其言行就应符合封建道德规范。那么,戴冠既然是成人的标志,该戴冠而不戴冠者即为“非礼”。发展到后来,无故摘冠则是降低身份的象征。冠既然是贵族子弟到了一定年龄所必戴的头衣,也就成了他们区别于平民百姓的标志。再到后来就引申为达官贵人的代称。 在贵族阶层,冠在日常生活中虽经常使用,但它不像后人戴的帽子那样把头完全罩住,而是以一个冠圈套在发髻上,上面一根冠梁复在头顶上。冠的作用主要是把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冠圈两旁有丝绳,叫缨,它把冠固定在头顶上,在颌下打结,打结后垂在颌下的部分称纬。系冠还有一种方法,即用丝绳 兜住下巴,丝绳的两头系在冠上,这根丝绳又叫弁。 弁作为头衣与冠的区别是:弁是较高贵的头衣;一般为贵族男子穿礼服时所戴。弁又有皮弁、爵弁之分。最初,皮弁多用于田猎战伐,后来武官多服皮弁。而爵弁为文士冠,多为祭祀所戴。作为祭服的头衣,含有重视礼义、敬事神明之意。冕,是最尊贵的头衣,为天子、诸侯、士大夫们所戴。冕是冠之上另加的一块长方形木板,即冕板。它前端略呈圆形,后呈正方状,文化隐义为“天圆地方”。冕前后沿都挂着一串串小圆玉,称为旒。先秦时,士大夫以上均可戴冕,但到了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冕。于是“冕旒”就成了皇帝的代称。 古代男子中,小孩、平民、罪犯、异族人等四种人不戴冠。平民不戴冠,一是等级制度的需要,再是贫困使然。平民的发髻上平时多裹以黑色的麻布做成的巾,也叫帻。虽然冠礼是人生中第一次大礼,应该重视,但贫苦百姓由于条件所限,比照贵族程序也只能简化了。男子到了结冠之年,将长发盘在头顶用一块黑色布巾裹结,也算标志成年。 随着社会的进步,头衣上的等级制度也在逐渐变化,最有趣的现象是平民头上的巾帻后来反而为士大夫们所时尚。再如帕头本是俗人的头衣,隋唐时期称幞 头。但据《新唐书·舆服志》记载,幞头自后周起就进入了上层社会并加以美化,且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创造出了多种形式。起先是用黑色纱罗做成的软胎帽,将 发髻的后部裹住,稍稍突出向前微倾,两条帽带系于帽顶前部。唐后五代,前面这两条帽带演变成结。两条帽带挪至后面,长短不一,自然下垂。到了宋代,幞头后边的两条带子被加宽变成两脚,用金属丝扎起并衬以木片,左右展开的部分称为展脚幞头,为文官所戴;脚在脑后相交的部分,称为交脚幞头,为武官所戴。因为幞头通常用青黑色的纱制成,所以也叫乌纱,更因为幞头在宋代演变成了文武官员的帽子,所以后世又常以乌纱帽代指官位。 元代蒙古族人入主中原后,服饰风格为之一变。蒙古族的男子将顶发从额前垂下一小络似桃形,余发编成大环或麻发状垂在耳边,体现游牧民族剽悍之风。而汉族男性,在官府供职的官员仍穿戴唐式圆领和幞头,这和身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的蒙古族官员区别极大。明朝政府曾颁令天下要求恢复唐朝衣冠,但有所简化。清代则推行剃发易服制度,统治者强迫蓄发绾髻的汉族男子按满人习俗将头上四周头发剃去,将头顶部头发编辫垂于脑后。官员的礼帽有冷暖之分,即夏天戴凉帽,冬天戴暖帽。帽子上的顶珠随品级不同颜色质料各异。一二品红色,三四品兰色,五品白色,六七品金色,八九品银色。军功之人,皇帝还赏以孔雀毛做的花翎,置于帽顶垂向后方。 2 体衣 古代服饰远古与近古区别很大,与今天相比更是大相径庭。上古时期,狭义的“衣”专指上衣,与“裳”对举。如《诗经·邶风·绿衣》所云:“绿兮衣兮,绿衣黄裳。”这里的衣指上衣,裳指下衣。 短上衣叫襦,襦不是单衣,而是一种比较厚实的短袄,是御寒之衣,为一般人平时所服。襦也有长短之

文档评论(0)

17898118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