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与保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养生学与保健.

中医保健 活页讲义 老服适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中医养生学的概念第二节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中医养生学是实践经验总,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中医养生学的特点一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和谐适度的宗旨 三综合、辨证的调摄 四适应范围广泛 第三节 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 中医养生学的地位中医养生学的一是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地、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总结、提高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二是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对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实质;三是针对当前人们面临的新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提出新理论,创立新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使之成为个体养生和群体保健的指导原则。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历史时期。夏朝上古时期,以夏朝。火的发现和应用改善了人类茹毛饮血的饮食条件火的应用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我们的祖先还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患义。 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 一先秦养生思想周易道家养生思想1)清静无为?2)贵柔?3) 形神兼养?管子的养生思想儒家养生思想1) 强调精神调摄?2) 注意身体护养? 倡导饮食卫生?先秦杂家养生思想1)?毕敬之务,在乎去害? 2)?趋利避害,顺应自然?3) 动形以达郁?二先秦时期的养生实践提倡讲究个人卫生注意饮食调养导引健身敬老养老优生优育与胎教环境卫生药物养生三《内经》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对生命起源的认识天人相应,顺应自然对生命规律的阐述对衰老的认识明确提出养生原则和方法第三节 汉唐时期 一养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一)张仲景的养生思想 1养慎  2调和五味 3.提倡导引  (二)华佗的养生思想 (三)王充的先天禀赋说 (四)《神农本草经》重药补 (五)方士之术的利弊 二道家学说与道教养生术 三佛家养生思想的传入 第四节 宋元时期 一养生保健方法的日臻完备 二老年医学的充实和发展 (一)强调精神摄养 (二)主张饮食调养 (三)提倡顺时奉养 (四)重视起居护养 (五)注意药物扶持 三食养方法四“金元”的主要贡献 (一)刘完素主张养生重在养气 (二)张子和提倡祛邪扶正 (三)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 (四)朱丹溪强调阴气保养 第五节 明清时期 一重“命门”和治形宝精二综合调养发展了养生方法 (一)调养五脏法 (二)药饵、饮食保健法 (三)调理法 三防病保健强调动静结合 四导引武术健身 第六节 近代与现代 一预防保健取得显著成就 二建立养生保健的科研机构 三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 四开展社会性保健教育 五培养传统养生专业人才 六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第三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生 命 一生命的起源 二生命的运动形式 三生命的维持和死亡 第二节 天 年 一天年的概念 “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的寿命提出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 二寿命 时间年龄生物学年龄 三健康人的生理特征 (一)生理健康特征 1眼睛有神 2呼吸微徐  3二便正常 4脉象缓匀  5形体壮实 6.面色红润7.牙齿坚固8.双耳聪敏 9腰腿灵便  10声音宏亮  11须发润泽  12食欲正常  (二)心理健康特征 1精神愉快 2.记忆良好 第三节 衰老 一衰老的原因 1肾阳亏虚  2脾胃虚衰 3.心脏虚衰 4.肝脏衰惫  5肺脏衰弱  6精气衰竭 7.阴阳失调 二早衰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二)自然环境 (三)遗传因素 (四)七情太过 (五)劳逸失度 第四节 天人相应 一生气通天 (一)四时变化与人体的关系 1四时与情志 2.四时与气血  3四时与脏腑经络  4四时与发病  (二)昼夜晨昏与人体的关系 (三)日月星辰和人体的关系 (四)地理环境与人体的关系二顺应自然和主观能动作用 三人与社会的统一观 第五节 形神合一 一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念 (一)神为生命之主 (二)形为生命之基 (三)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二形神共养 (一)守神全形 (二)保形全神 第六节 动静互涵 一动静互涵的概念 二生命体的动静统一观 三动静结合的摄生保健 (一)静以养神 (二)动以养形 (三)动静适宜 第七节 协调平衡 一协调平衡与生命活动二协调平衡与保健功法(一)元素平衡保健法 (二)交替运动平衡法 第八节 正气为本 一正气是生命之根 (一)保精护肾 (二)调养脾胃 第四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一协调脏腑二畅通经络 三清静养神 四节欲葆精 五调息养气 六综合调养 1养宜适度2.养勿过偏  3审因施养  七持之以恒 1养生贯穿一生 2练功贵在精专 3.养生重在生活化第五章 精神养生 第一节 情志变化 一情

文档评论(0)

bhz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