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植物检疫教案第1章绪论..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森林植物检疫教案第1章绪论.

新疆农业大学森林植物检疫学课程教案 第七章 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 1996年35种森林植物检疫对象 杨干象杨干透翅蛾黄斑星天牛松突圆蚧日本松干蚧湿地松粉蚧落叶松种子小蜂泰加大树蜂大痣小蜂柳蝙蛾双钩异翅长蠹美国白蛾锈色粒肩天牛双条杉天牛苹果绵蚜苹果蠹蛾梨圆蚧枣大球蚧杏仁蜂2005 年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主要生物学特性与发生规律 发生代数各地不同新疆地区1年发生1-3代,在库尔勒1年3代,在石河子、伊犁完成2个完整世代和部分第3代。在伊犁完成1代约需45-54d。第1代的部分幼虫1年仅完成l代,一般1年可完成2个世代,有的还能发育到第3代,但该代幼虫能否安全越冬尚不清楚。 幼虫有滞育习性,但在光照长的地区可以打破幼虫的滞育,幼虫滞育的临界光照为14h,15h以上几乎全部不滞育。 幼虫具有较强的抗寒性,在﹣20℃时开始死亡,最大忍受温度约﹣31℃。 在年积温(T=9.2℃)低于480日度和1月平均最低气温低于﹣28.6℃的地区,苹果蠹蛾不能生存。 在新疆喀什地区越冬幼虫3月底开始化蛹,4月底至5月上旬为盛期,成虫羽化盛期在5月中、下旬。第1代卵期在5月下旬,幼虫孵化盛期在5月底至6月初,6月底至7月初是化蛹盛期,7月上旬为成虫羽化盛期,7月初至中旬为第2代卵期,幼虫孵化盛期在7月中旬,化蛹盛期在8月中旬至下旬,9月下旬为成虫羽化盛期。第3代卵期在9月底至10月初,10月上旬为幼虫孵化盛期,10月中下旬开始以老熟幼虫在开裂的老树皮下,断树的裂缝,树干的分枝处,树干或树根附近的树洞里,支撑树干的支柱,以及其它有缝隙的地方吐丝做茧越冬。 成虫有趋光性和趋化性,用黑光灯和糖醋液可诱集到部分成虫。 产卵前期为3-6天 卵多产在叶片的正面和背面,部分也可产在果实和枝条上,尤以上层的叶片和果实着卵量最多,中层次之,下层最少。 在方位上,卵多产在阳面上,故生长稀疏或树冠四周空旷的果树上产卵较多;树龄30年的较15-20年的树上卵量多。 苹果蠹蛾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9℃,有效积温为230日度。 在花红上多数幼虫从果面蛀入;在香梨上多数从萼洼处蛀入;在杏果上则多数从梗洼处蛀入。 由于虫粪缠以虫丝,危害严重时常见其串挂在果实上。 幼虫老熟后由原蛀入孔或另蛀脱果孔爬出果外,寻找隐蔽场所化蛹。 发生危害特点 初孵幼虫蛀入时不吞食果皮碎屑,而将其排出蛀孔外,故胃毒剂杀虫效果差。 传播途径 在田间最大飞行距离只有500m左右 主要以幼虫或蛹随果品、果制品、包装物及运输工具远距离传播。 检验检疫方法 剖果检验 虫情监测苹果蠹蛾性外激素 检疫处理和防治方法 严禁从疫区携带或运送鲜果对进口的果品和繁殖材料要严格检疫。 甲烷熏蒸,方法是:在15℃下每立方米用药量为40g,18℃时为32g,21℃时为24g,密闭熏蒸时间均为2h。甲烷对苹果的某些品种,如国光、红玉、倭巾等有药害,熏蒸后果实上会出现棕斑点 3.苹果蠹蛾引诱剂诱捕器,挂在距地1.5m处,30个/hm2 4.保持果园清洁,经常拣拾落果 5.刮树皮,堵树洞,消灭潜伏的越冬幼虫 6.药剂处理树干。 用1605或甲基1605加矿物油作诱捕带,绑扎在老树干上,使潜入的幼虫接触死亡。 喷药防治初孵幼虫。 于第1代幼虫开始孵化时喷第1次药,以后每隔10-15d再喷1次,可视虫情和品种情况共喷2-5次,早熟品种一般喷药2次即可。第一次防治初龄幼虫以氨基甲酸酯类的西维因效果较好,第二次防治大龄幼虫以敌百虫类有机磷农药较好。 生物防治。 10.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 中文异名 网幕毛虫;秋幕毛虫;秋幕蛾 英文名 American white moth 分类地位 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总科Noctuoidea,灯蛾科Arctiidae,灯蛾亚科Arcliinae,白蛾属Hyphantria 分布与发生简史 北京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上海市 原产北美洲,广布于美国、加拿大南部,并逐渐扩展至中美洲(墨西哥)。 我国于1974年6月首次发现于辽宁丹东一带;1982年在山东烟台、荣城发现;陕西武功见于1983年;甘肃天水1985曾于包装箱中查获3头快要羽化的活蛹,被及时扑灭;1989年进入河北;2003年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发现美国白蛾,2005年已经蔓延到9个区县的933个村(点),2006年又扩散到天坛公园等城区。 寄主 危害多种树木、果树、农作物、蔬菜及野生植物,以危害阔叶树为主。 主要形态特征 头、胸部背面密被白色长毛,腹部白色。 雄虫触角双栉齿状,黑色,雌虫触角锯齿状,褐色。 翅斑变化有明显的季节型,春季羽化的雄成虫前翅多布浓密成排的暗黑色斑而夏季羽化的雄成虫前翅则多无斑或有较少暗色斑。雌成虫不同季节羽化的前翅多无斑或少数个体有较少暗色斑。 前足基节及腿节端呈桔黄色,胫节

文档评论(0)

jiulam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