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与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docVIP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与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doc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与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 科学发展观与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以及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及其本质要求等问题,理论界、学术界已有许多深刻的阐释与论述,这些阐释与论述对于加深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推进实践科学发展观,裨益甚多。任何思想体系都有其继承性和时代… 合格化预防接种门诊验收申请报告 县合格化门诊验收领导小组: 郏县姚庄回族乡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位于卫生院门诊二楼,承担着:姚庄村、三郎庙村、礼拜寺村、小崔庄村、解庄村的预防接种任务。辖区内有6个村卫生室,一所中心学校,四所小学,两所幼儿园、一所学前班。… 一、 认真学习深化医学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实质、高举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旗帜、 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 二、 认真学习预防接种知识、预防接种操作技术、预防接种副反应处理、预 防接种禁忌症。 三、 认真学习掌握预防接种疫苗预防相关传染病的疾病知识,包括症状、… 科学发展观与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以及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及其本质要求等问题,理论界、学术界已有许多深刻的阐释与论述,这些阐释与论述对于加深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推进实践科学发展观,裨益甚多。任何思想体系都有其继承性和时代性。本文拟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继承古代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和赋予其新的生命力的关系,中国的历史发展状况和现实发展要求的关系,谈谈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即以人为本的一点认识。 科学发展观坚持了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深刻地反映了人在当代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合著的《神圣家族》一书指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经典作家的这一论断,极其明确地表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历史是人的活动,而且是有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换言之,人是历史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或者说人是历史发展的主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一再重申并不断丰富上述论点。如恩格斯于1890年在一封信中表述得尤为明确,他写道:“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695—696页)恩格斯所说的“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毫无疑问,就是人的活动及其产物。离开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任何“生产和再生产”都无从谈起。科学发展观继承了唯物史观所揭示的这一历史主题,并把这一历史主题发展到新的阶段。那么,这一新阶段有哪些特点呢?首先,在于它已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自觉地在社会实践上如何贯彻落实的现实问题。其次,在于它是在一个发展中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国所进行的社会实践问题。应当强调的是,这些新特点的产生和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这就是在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为根本原则,才有可能把以人为本这一历史主题逐步落到实处。因此,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扬弃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赋予它们以崭新的时代特点和新的生命力。中国古代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传统,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国家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核心是指出了“民”和“邦”的关系,而这个“邦”则是阶级社会中的国家。但是这两句话真实地道出了“民”的重大作用。从人自身的价值来看,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孔子强调礼与仁,都是从人事出发,而不是从“天命”出发。因此,有的研究者认为,早期儒学即人学。从中国古代人学思想进程来看,孔子的人学思想,包含着对于人的作用和价值的肯定、对于人的欲望的承认,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才能的重要。孔子认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他还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在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不言天而着重论人,论人怎样做人等等,表明他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孟子进一步概括了“仁”的“爱人”的含义。他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把这种思想推广到政治主张方面,孟子又提出“仁政”学说。他劝说梁惠王“施仁政于民”,并认为“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的“仁政”学说,反映了那个时代某些士人的理想和人民的愿望,在中国古代政治学说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当司马迁提出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撰写《史记》的宗旨时,“人”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出来了。《史记》以前的史书,或以记言为中心,或以记事为中心,而《史记》则

文档评论(0)

raojun0000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