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人教版本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课程教案3
《咬文嚼字》解读与探究?
预习提示
本文从三个方面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第一个方面是引用郭沫若将“你是”修改为“你这”的事例,说明“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二个方面是引用王若虚错改《史记》和韩愈与贾岛相互“推敲”的事例,说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第三个方面是引用苏东坡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和平时常见的滥用联想意义的习用语,说明“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第一个方面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第二个方面说明咬文嚼字的实质,第三个方面说明咬文嚼字的难处。
学习本文,第一、重在鉴赏实践。本文讲“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从语言文字的层面讲文学鉴赏,学习时要注意从这个角度加深体会。可以从词句入手欣赏和理解文章,并看看作者的用词能否恰切鲜明地塑造
课文解读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①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①《屈原》:著名的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1月。作品借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的爱国政治路线与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路线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揭露和讽刺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文章开头叙逑郭沫若为了准确表达作品人物情感,修改台词,以便“够味”。郭沫若是当今人人皆知的语言大师,他尚且要反复推敲语言文字,这便有力地说明了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这是炼字①的好例。(①炼字:指写作时在遣词造句方面下苦功,力求其精的作法。)[这个句子归结上文,引出“炼字”二字,逐步过渡到本文议论的中心。]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由这个句子自然引出下文对郭沫若“炼字”的评论。]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引用《水浒》中的事例说明郭沫若对“你这”句式分析有误。关于石秀骂梁中书,见于《水浒传》第六十二回。有关故事情节是:梁山好汉石秀劫法场救卢俊义被梁中书捉住。梁中书是北京大名府留守司的留守,“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最有权势”,是“当朝太师蔡京的女婿”,由于他是朝廷奸臣的忠实走狗,所以石秀骂他是替奴才做奴才的奴才,话中的“你这”表现出极大的愤怒和蔑视。关于杨雄醉骂潘巧云,见于《水浒传》第四十五回。故事说的是杨雄上梁山之前的一段情节,杨雄的妻子潘巧云跟和尚裴如海通奸被石秀发现,石秀把此事告诉了杨雄,杨雄在酒醉之后痛骂潘巧云,一连说了六个“你这”,发泄了对这种侮辱难以忍受的怒气。]?“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引用《红楼梦》里的事例,运用对比说明的方法,指出郭沫若对“你是”句式分析有误。关于茗烟骂金荣,见于《红楼梦》第九回。茗烟是贾宝玉的书僮,陪侍宝玉在家塾中读书。金荣是与贾府沾亲的一个孩子,也在这个家塾中读书。金荣依仗贾瑞等人做靠山,欺负了宝玉的好友秦钟。茗烟仗着主子在贾府的地位,大闹学堂,骂了金荣,公然叫阵:“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话中的“你是”有假设语气,意为“你若是”“假若你是”,还带着“你不是好小子”的讽刺意味。]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在上逑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结论,否定了郭沫若的判断。]其次,郭先生援例①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①援例:引用现成的事例。援,引用。)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进一步分析郭沫若援例修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5课标实验版本选修1《明治维新》课程教案.doc
- 2015课标实验版本选修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课程教案.doc
- 2015课标实验版本选修1《维新运动的兴起》课程教案.doc
- 2015课标实验版本选修1《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课程教案.doc
- 2015课标实验版本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同步测试.doc
- 2015课标实验版本选修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程教案.doc
- 2015课标实验版本选修1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同步测试1.doc
- 2015课标实验版本选修1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学案.doc
- 2015课标实验版本选修2《欧洲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课程教案.doc
- 2015课标实验版本选修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程教案.doc
- 2016人教版本语文必修四第10课《短文三篇》同步练习.doc
- 2016人教版本语文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课程教案.doc
- 2016人教版本语文必修四第13课《张衡传》课程教案.doc
- 2016人教版本语文必修四第1课《窦娥冤》学案.doc
- 2016人教版本语文必修四第1课《窦娥冤》练习题目.doc
- 2016人教版本语文必修四第1课《窦娥冤》课程教案1.doc
- 2016人教版本语文必修四第2课《雷雨》练习题目.doc
- 2016人教版本语文必修四第2课《雷雨》课程教案.doc
- 2016人教版本语文必修四第3课《哈姆雷特》练习题目.doc
- 2016人教版本语文必修四第3课《哈姆雷特》课程教案1.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