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屠城疑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曹操屠城疑云

说起汉代、三国时期的屠城记载,很多人都认为是表示大肆屠杀城里的百姓,甚至有语言类辞典把“屠城”解释为“杀尽城中百姓”。这种观点,在正统的古汉语学术界和历史学界,得到一致认定。 但是近来,很多草根学者发现,“屠城”的古汉语词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含义是差别很大的。而在汉代、三国时期,其实只是表示攻破城池、攻占、占领某城、某地之意,完全没有大肆杀戮百姓的意思。 认定“屠城”一词在汉代表示大肆屠杀百姓的学者,最喜欢使用的证据,就是所谓的曹操屠杀徐州百姓。仔细分析,这个屠杀徐州,甚至是曹操屠杀百姓唯一的证据。曹操由此而被很多学者扣上了屠夫、刽子手的大帽子。 那么,曹操屠杀徐州百姓,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曹操屠徐州的真相又是如何的呢? 一、曹操屠徐州一说的来源 最早的屠徐州一说来源,应当属于三国时期吴国人韦曜所著的《吴书》以及同为吴人所著的《曹瞒传》。 韦曜的《吴书》记载:曹公父于泰山被杀,归咎于谦。欲伐谦而畏其强,乃表令州郡一时罢兵。……谦被诏,乃上书曰……。曹公得谦上事,知不罢兵。乃进攻彭城,多杀人民,谦引兵击之,青州刺史田楷亦以兵救谦。公引兵还。(见《三国志陶谦传》裴注) 《曹瞒传》则说:自京师遭董卓之乱,人民流移东出,多依彭城间。遇太祖至,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陶谦帅其众军武原,太祖不得进。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见《三国志荀彧传》裴注) 随后,西晋的陈寿著《三国志》,也对于此事有所记载,但是说法不同。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初平)四年夏,太祖还军定陶。下邳厥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秋,太祖征陶谦,下十余城,谦守城不敢出。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仇东伐。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三国志陶谦传》记载为: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郯。太祖以粮少引军还。兴平元年,复东征,略定琅邪、东海诸县,谦恐,欲走归丹阳,会张邈叛迎吕布,太祖还击布。 再后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的范晔著《后汉书》,对于屠徐州问题,也有记载。 《后汉书陶谦传》记载:由斯渐乱,下邳厥宣自称天子,谦始与和从,后遂杀之而并其众。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 关于曹操屠徐州的史书记载,目前可以看到的只有这样几条。下面,我们就来对于这几条史料进行分析、探讨。 二、屠徐州史料记载的可信度分析 作为最早记载曹操屠杀徐州百姓的史料,《吴书》乃曹操的敌人东吴方面所著,其对曹操加以污蔑是可能的。而且,吴人这样做,还有另一个理由,那就是曹操所进攻的徐州牧陶谦,乃是东吴丹阳人士。吴人为了抬高自己的同乡,而恶意污蔑其对手也是常用手段之一。 东吴的文人集团,与徐州牧陶谦的关系其实很不一般,当陶谦病逝后,东吴的张昭等为之哀辞曰:“猗欤使君,君侯将军,膺秉懿德,允武允文,体足刚直,守以温仁。令舒及卢,遗爱于民;牧幽暨徐,甘棠是均。憬憬夷、貊,赖侯以清;蠢蠢妖寇,匪侯不宁。唯帝念绩,爵命以章,既牧且侯,启土溧阳。遂升上将,受号安东,将平世难,社稷是崇。降年不永,奄忽殂薨,丧覆失恃,民知困穷。曾不旬日,五郡溃崩,哀我人斯,将谁仰凭?追思靡及,仰叫皇穹。呜呼哀哉!”由此可见,由东吴文人撰写的《吴书》,在此问题上是可能偏向陶谦而恶意污蔑曹操的。 同样也是吴人所写的《曹瞒传》,传记本身用曹操的小名为传记名,其对于曹操的贬损态度已经可见一斑。虽然其书中内容不会都是瞎编,但是在某些敏感问题和争议问题上,其态度自然是贬低曹操的。因此,作为野史,而又贬低曹操的《曹瞒传》,其真实性也要大打折扣。 再说南朝刘宋人范晔的《后汉书》对于此问题的记载。 范晔治史的口碑还是不错的,不过由于相距东汉末年时间较久,其所写已经不是第一手资料,而是根据前人的各种资料综合而成,因此错误在所难免。同时,南朝刘宋时期,已经出现贬曹抬刘现象,寇魏帝蜀的思潮已经在各种著作中显现,故此,范晔对于曹操,是以汉贼看待的,其所著史书中自然有所显见。 最后,说一下《三国志》。 后人对于曹操屠徐州,多批评陈寿为曹操有所隐瞒。其实,陈寿所在的西晋,虽然是来自于曹魏政权,但是晋朝对于曹魏政权,并没有隐瞒罪恶的需要。道理很简单

文档评论(0)

dar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