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总结传播理论与历史..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的总结传播理论与历史.

《传播学总论》 胡正荣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沃纳·赛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 华夏出版社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罗杰斯 上海译文出版社 《传播理论》 斯蒂文·小约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有关本复习大纲 本大纲以《传播学总论》一书为主线,其结构与《总论》一书一致,同时将《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的重点内容整合到大纲中。 对于重点问题,在最后以专题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对答大论述题较为有用。 有关复习 1.四本书中《总论》和《起源》最为重要,命题分值最高,2004年考试占到150分中的125分,2003年占到150分中的105分(其他45分均为新闻史内容,04年不再考)。因此这两本书请考生务必认真阅读,并且在整个复习阶段最好做到书不离手。 2.《总论》一书是四本书中唯一的中国学者的著作,优点在于条理清晰,结构适合本国人阅读,同时语言较为精炼,因此要以此书作为复习的主线;其缺点在于对有些问题论述过于简单,因此要加以补充。该书中的内容足以应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而论述题则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补充提炼。最后一章实践论内容过老,可以不作为重点。 3.《起源》是美国实用主义传播学的经典著作,里面很多理论对于《总论》一书是极为必要的补充。同时该书有大量案例,对于重点案例应该有所了解,以应付论述题中的“举例说明”。该书重点在第六章及第八章以后的内容。 4.可以这么说,对于传播学中的绝大多数问题,《总论》+《起源》已经足够,而剩下的两本书则是补充上述两书中没有的内容。《传播学史》一书中的批判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李普曼的舆论研究是重点;《传播理论》一书中的第一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二章是重点。 十一、受众 一、受众的概念、特征、类型 1、受众:即受传者,或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收者的总称,具体而言,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等。 受众是传播活动中信息流通的目的地,是传播活动产生的动因之一和中心环节之一,同时又是大众传播媒介积极主动的参加者和反馈源。离开了受传者,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便不能成其为传播。 2、特征:(1、多:群体性,变动性 2、杂:个体差异性 3、散:分布广泛 4、匿:隐匿性) (1)由具有共同经验的个人组成,但由于社会环境、社会角色、文化背景等不同,在传播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2)受众作为群体中的个人,受人际传播与社会联系的影响,并按照现实和自身习惯有意识的选择信息; (3)受众成分复杂,且不断变化,不同的受众对传播内容有明显的选择倾向; (4)由于传受双方的时空间隔,传者对受众了解间接而笼统。 (5)受众虽然处在大众传播的终点,是信息的受体,但他们的信息接受活动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自愿、主动、积极的。 3、动机:[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受众行为理论,“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传媒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1)获取信息,认识外部世界; (2)娱乐消遣,满足精神、情感需求; (3)获取知识,拓宽视野; (4)迎合一种已经养成的接触媒介的习惯。 此外还有满足特殊心理需要,如增加共同语言,寻找认同感等。 【如何理解受众?】 (1)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受众。即便是对某种传播媒介而言,也是如此。 (2)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是各不相同的,但那些有共同经历、受共同社会关系影响的受众对相同传播内容的反应类似。他们选择性地接受、解释和记忆大体相同地内容。一定社会关系中受众的相互影响,将会引起一系列思想、观念、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3)大众媒介的传播内容会对受众造成一定影响,会加强现有的社会文化规范并创造一些新的社会风气,还有可能促使社会“一体化”。 (4)受众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大众传播的参与者。受众希望能够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希望能与传播者共同分享信息。 4、类型 受众的分类 (1)根据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和内容的范围,可以分为一般受众和专门受众。 (2)根据接触媒介方式的差异,可以分为读者、听众、观众,以及网络的浏览者。 (3)依据日常接收某一媒介内容的习惯和程度,分为基本受众和潜在受众。 二、受众观的变迁: (1)从被动到主动 20世纪早期:原子化,无区别,中弹的“靶子”——受众是一种被动的社会存在; 1948年:拉斯韦尔“5W”模式,受众本位地位回归——受众是拥有自主意识和自我判断能力的权力主体;mass → people 被动的受众:靶子论 顽固的受众:1964鲍尔 主动的受众:1979布卢姆勒 1、

文档评论(0)

dbt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