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土地制度的现代启示导论.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中国明清土地制度的现代启示学生姓名:张 洪 达 学生学号:115150910090专 业:农村与区域发展指导老师:曹 树 基 学院(系):农业与生物学院日期:2016年6月28日中国明清土地制度的现代启示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明清时期的土地法律制度的概要,然分析明清的土地制度的特点,最后通过对比分析目前的土地制度改革的不同观点,得出必须走农业合作社道路的结论。关键词:土地制度土地改革农村经济明清1明清时期的土地权利法律制度明清两代政权都是经历大规模农民战争后建立起来的,其立国初期都出现过因战乱而土地大面积荒芜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明清两代政权建立初期,都曾进行鼓励垦荒并确认其土地产权的立法,重新调整土地法律关系。清朝入关以后,通过圈地及保护旗地旗产的土地立法,进一步完成了土地权利的再分配。清末确立部门法体制后,仍保护原有土地所有权。1.1明朝土地权利法律制度明朝土地仍是国有“官田”与私人“民田”并存。《明史》卷七十七《食货志·田制》对此有详细记述:明土田之制,凡二等:曰官田,曰民田。初,官田皆宋、元时入官田地。厥后有还官田,没官田,断入官田,学田,皇庄,牧马草场,城需苜蓿地,牲地,园陵坟地,公占隙地,诸王、公主、勋戚、大臣、内监、寺观赐乞庄田,百官职田,边臣养廉田,军、民、商屯田,通谓之官田。其余为民田。明朝土地立法主要包括垦田法、核田法、屯田法等内容。明初承继元末农民战争之后,土地法律关系发生很大变化。当时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北方黄河流域,出现大量无主荒田。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恢复国民经济,稳定新政权的社会秩序,从洪武元年(1368 年)开始,朱元璋就陆续颁布垦田法令,要求农民积极回乡生产,早日复业归耕。这些法令明确规定,业已耕垦或即将开垦的土地归耕种者所有,免除三年赋税徭役。通过这些立法,相当一部分人重新获得土地田产,自耕农数量迅速增加。洪武三年,在自行归耕占垦土地的基础上,朱元璋“又以中原多芜,命省臣议,计民授田。设司农司,开治河南,掌其事。临濠之田,验其丁力,计亩给之,毋许兼并。北方近城地多不治,召民耕,人给十五亩,蔬地二亩,免租三年”。这种由官府“计民授田”的分配制度,进一步扩大了垦田面积。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再度颁布法令规定:对积极垦荒的农民,“官给牛及农具者,乃收其税,额外垦荒者永不起科”。这就把鼓励垦荒及减免赋役等优惠政策制度化,此后除已纳税土地外,新垦荒地一律免征赋税。明朝初年的垦田法实施半个多世纪,取得了很大成就。全国的垦田面积不断增加,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自耕农队伍逐步扩大。明朝建立初期,首先着手进行清丈核查田亩的工作。《明史·食货志·田制》载:明大祖即帝位,遣周铸等百六十四人,核浙西田亩,定其赋税。复命户部核实天下土田。到洪武二十年,在普遍清查丈量土地的基础上,开始编制各户田产簿籍。据《明史·食货志·田制》载: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日鱼鳞图册。……鱼鳞图册以上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隰、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鱼鳞图册详细登记每户土地的实际亩数和方圆四至,并绘有一片片鱼鳞状的田产地形图,既是官府确认土地产权及征收赋税的文书凭证,也可作为处理“土田之讼”亦即土地纠纷的法律依据。明初核田法的实施和鱼鳞图册的编制,取得了一定成效。到洪武二十六年,全国共核查出土地 8,507,623 顷。但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土地法律关系发生很大变化,各地原有的鱼鳞图册也已毁损不堪。至弘治十五年(1502 年),全国登记在册的土地只有 4,228,058 顷,109 年间竟减少了一半,而官府原本掌握的大量国有官田,此时只占民田的七分之一。因此。很多人不断提出重新“履亩丈量”、“核实田亩”的建议。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 年),终于采纳大学士张居正的改革方案,对“天下田亩通行丈量,限三载竣事。用开方法,以径围乘除,畸零截补”。经过这次努力,完成了土地的重新丈量和登记造册,全国土地恢复到 7,013,976 顷,比弘治年间增加 300万顷。明朝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北京、淮西和边境地区,推行了大规模的屯田制度。《明史,食货志·田制》载:于时,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交趾,中原则大河南北,在在兴屯矣。根据不完全统计,明初洪武年间,全国屯田总数高达893,000多顷。到明朝中期万历(1573—1619年)年间,屯田数额虽有大幅度下降,但仍维持在644,000余顷以上。明朝屯田的具体形式,包括民屯、军屯和商屯三种。其中以民屯和军屯为主,规模也较大。按照明朝屯田制度的规定:其制,移民就宽乡,或召募或罪徙者为民屯,

文档评论(0)

22266572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