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点击下载浏览该文件2011329195134275-燕山大学教务在线
30年代文学思潮 (1927-1937) 第一节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第二节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第三节 文艺思想论争 30年代的文学论争基本是在左翼革命文学运动与自由主义者的人文主义文学派别之间展开。焦点离不开文学与政治、文学的本体性、文学中的人性与阶级性、文学的功能等。 * * 30年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1、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的作用 3、左翼文学与人文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了这一时期的创作。 1933年萧伯纳来中国,与宋庆玲、蔡元培、鲁迅、林语堂、史沫特莱等在孙中山故居前合影 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革命文学、左翼文学)。 1928年1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创造社的《创造月刊》第一卷8号开始宣传革命文学;“左联”。 2、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 1928年3月,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声称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文学》、《文学月刊》、《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现代》等。 新月社创办的《新月》月刊,创造社和太阳社创办的《文化批判》月刊和《太阳》月刊。 一、概述 1.左翼革命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 其组织化的文学活动推动了文坛格局的变化,对以后的中国文学发生深远的影响。 特定历史原因:部分早期共产党人从政治革命走向文学;小资产阶级被卷入革命运动,充当无产阶级文化的代表,如创造社等;27年后社会政治斗争形势使建设无产阶级文学成为需要;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红色30年代)的影响,如苏、日左翼革命文学,西方辛克莱、德莱塞、巴比塞等作品影响。 激进的青年作家相对集中在上海,提供革命文学队伍的组织保证。 厄普顿?辛克莱(1878-1968) 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 亨利·巴比塞(1873-1935) 2.早期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简述 (1)早期中共领导人在1923年就倡导革命文学。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萧楚女、沈泽民都提倡过无产阶级文学。 1924年蒋光慈写了《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1924年出现了无产阶级文学社团“春雷社”。1925年沈雁冰写了《论无产阶级艺术》,全面论述无产阶级文学主张。 (2)基本理论主张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首先提出。郭沫若、李初梨、成仿吾、钱杏邨等都写文章提倡。 受拉普、纳普影响,视文学为政治传声筒,把鲁迅、茅盾、郁达夫、叶绍钧、张资平都当做落伍者加以批判。 (3)1929年秋,中共江苏文委人出面要求双方止停战。 第二行照片中人左起为:成仿吾(1897-1984)、张资平(1893-1959)、柔石 (1902-1931)、彭康(1901-1968)、李初梨(1900-1994)、阳翰笙(1902-1993) 瞿秋白(1899-1935) 恽代英(1895-1931) 萧楚女(1893-1927) 邓中夏(1894-1933) 3.成立“左联” (1)1930年3月2日,鲁迅、沈端先、冯乃超、柔石、李初梨、彭康、钱杏邨、田汉、阳翰笙等四十余人在上海参加成立大会。 (2)理论纲领:“我们的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并且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3)选举冯乃超、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七人为常务委员。远在日本的郭沫若、郁达夫、茅盾等也参加了左联。 (4)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 “左联”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自觉领导文艺的开始。 鲁迅(1881-1936) 田汉(1898-1968) 郑伯奇(1895-1979) 冯乃超(1901-1983) 夏衍(1900-1995) 洪灵菲(1901-1933) 钱杏邨(1900-1977) 二、“左联”基本情况 1.主要文学活动 (1)创办刊物。成立前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成立后有《拓荒者》、《萌芽》、《十字街头》、《北斗》、《文学月报》、《光明》等。 (2)译介、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冯雪峰、鲁迅、瞿秋白翻译马列文艺理论著作。 (3)加强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输入苏联等国的作品。 (4)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成立“文艺大众化研究会”,将“文学的大众化”视为建设革命文学的“第一重大的问题”。 (5)提倡“新现实主义”。注重客观的真实性,表现革命理想主义精神,与苏联的社会主义文艺美学原则相同一。 蒋光赤主编 姚蓬子、周扬主编 丁玲主编 鲁迅、冯雪峰主编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