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评价题”之研究(学生版)..doc

“实验设计评价题”之研究(学生版)..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验设计评价题”之研究(学生版).

“实验设计评价题”分类分析 新课程倡导“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及评价这种全新的科学探究学习方式,成了中学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以此为背景的化学试题(以下简称“实验设计评价题”),成了高考中一道必不可少的大菜。 此类试题以能力立意,以研究性学习和实验探究为情景,将相关知识点结合探究实验的过程或结果设计成试题的形式,从而把化学知识与能力的考核融合于一场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试题关注过程与方法,关注科学探究的程序,力图通过真实情境、合理构造,考核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考核学生探索与创新能力。试题往往提供多个方案,并融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方法,要求学生进行原理阐述、科学猜想、方案设计、仪器拼装、装置改进、效果预期、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实验效果评价等。试题注重考核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缜密性、统摄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试图在学生体验真实化学实验情景的过程中,综合检测其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信息提取和加工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发挥实验题多方位、多层面的考核、检测功能。 此类题在化学考试中常常成为“吃分大户”,许多同学望而生畏。该如何应对此类题的考核?如何分析、如何解读、如何破解命题机关呢? 案例是最直接的学习资料,以下拟结合一些高考题和经典模拟题的分析,提出笔者千虑之一得,希望能起抛砖引玉之作用。 研究性学习和实验探究一般包括:实验课题、科学猜想、设计方案、预期结果、实施实验、观察并记录结果(有时需收集数据)、分析结果(数据)、推导结论七个基本内容。七个基本内容中,除实施实验这部分在笔试时只能纸上谈兵外,其它各项均可作为考查点。由于受纸笔测试的条件限制,要完整考查一个探究过程比较困难,命题者大多会侧重考查探究过程的某一部分或学科能力的某一方面,不一味求全。 从内容上分类,可以分为—— (1)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例1、(2009年海南高考题) 下图表示从固体混合物中分离X的2种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方案Ⅱ (1)选用方案Ⅰ时,X应该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残留物应该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用方案Ⅱ从某金属粉末(含用Au、Ag和Cu)中分离Au,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提纯某Fe2O3样品(主要杂质有SiO2、Al2O3),参照方案Ⅰ和Ⅱ,请设计一种以框图形式表示的实验方案(注明物质和操作)。 【分析】 本题考核的是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这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主干知识,高考之热点。 方案I是用升华法分离固体,易错点在回答“残留物应该具有的性质”时,只注意到它的“难挥发”,而忽略了“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这一重要条件。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的细节。 方案II是溶解分离法,该法的反面是沉淀分离法,而这一反面思路正好可应用于第(3)小题的方案设计中。 【答案】  (1)有挥发性(或易升华);受热不挥发,且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2)HNO3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3Ag+4HNO3(稀)=3AgNO3+NO↑+2H2O (或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Ag+2HNO3(浓)=AgNO3+NO2↑+H2O) (3) (如下图,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像这样单纯考核实验方案设计的试题,在近年高考实验题屡有出现,试题内容具有适度的开放性和答案的多元性,能让学生在解答问题中表达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才识。 本题(2)的标准答案中,使用浓硝酸或稀硝酸同样给分,体现了答案的开放性,从化学反应原理来看无可厚非;但若从环保及经济角度分析,显然稀硝酸优于浓硝酸,窃以为应该在给分上有所区隔,以期对“绿色化学”的教学产生正确导向。 另外,本题完全未牵涉到实验的具体操作与仪器的使用,从引导中学加强实验教学这个角度来看,不能不说是个缺憾。我个人倾向于将之与实验操作等内容相糅合,在多方案的探究与讨论中,为此类设计留一席之地。如:福建省《考试说明》例卷中的25题,通过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测定某铝镁合金(设不含其它元素)中镁的质量分数”进行的三个探究实验,考核了定量实验操作、误差分析、方案评价等内容,最后在[实验拓展]环节,要求考生“参照探究一、探究二的实验方案”另外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测定该铝镁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如此糅合,天衣无缝,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岂不妙哉?! (2)实验装置的设计、评价或改进 例2、(2000全国高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a1fs5g1xc1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