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跨度桥梁颤振研究概况与探讨.
PAGE \* MERGEFORMAT 1
文献综述
大跨度桥梁颤振研究概况与探讨
摘要:笔者在阅读大量有关大跨度桥梁颤振的中外文献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了大跨度桥梁颤振的基本概念、工程背景、古典耦合颤振理论、颤振风洞试验、分离流颤振机理以及有限元在颤振领域的应用,并详尽分析了目前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桥梁施工时的颤振分析、颤振的非线性分析、最不利的斜风攻角、颤振稳定性的概率性评价研究。最后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加之自己的认识体会,提出了了若干还待进一步研究完善的问题。
关键词: 大跨度桥梁;颤振;古典耦合颤振理论;分离流颤振机理;最新研究动态
引言
浸没在气流中的任一物体,都会受到气流的作用,这种作用通常称为空气力作用。当气流绕过一般为非流线形截面的桥梁结构时,会产生涡旋和流动的分离,形成复杂的空气作用力。当桥梁结构的刚度较大时,结构保持静止不动,这种空气力的作用只相当于静力作用;当桥梁结构的刚度较小时,结构振动得到激发,这时空气力不仅具有静力作用,而且具有动力作用。风的动力作用激发了桥梁风致振动,而振动起来的桥梁结构又反过来影响空气的流场,改变空气作用力,形成了风与结构的相互作用机制。当空气力受结构振动的影响较小时,空气作用力作为一种强迫力,引起结构的强迫振动;当空气力受结构振动的影响较大时,受振动结构反馈制约的空气作用力,主要表现为一种自激力,导致桥梁结构的自激振动。当空气的流动速度影响或改变了不同自由度运动之间的振幅及相位关系,使得桥梁结构能够在流动的气流中不断汲取能量,而该能量又大于结构阻尼所耗散的能量,这种形式的发散性自激振动称为桥梁颤振。桥梁颤振物理关系复杂,振动机理深奥,因而桥梁颤振稳定性研究也经历了由古典耦合颤振理论到分离流颤振机理再到三维桥梁颤振分析的发展过程。
颤振会引发结构发散性失稳破坏。尽管颤振是桥梁风致振动中最具危害性的现象,但只要精心分析与设计,辅以风洞模型实验验证,并采用提高主梁截面抗扭刚度等措施来提高颤振临界风速,就能避免这类现象的发生。
目前,虽然桥梁的颤振问题在设计方面已基本得到解决,但其理论机理仍处于发展完善阶段。
工程背景
现代桥梁结构向跨度更大、更柔、更纤细的方向发展,这必然导致对风的敏感性增加。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没有认识到风对桥梁的动力作用效应,也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826年建成的莫奈海峡大桥首次遭遇到空气动力学问题,为使桥面在风中保持稳定,该桥先后反复加固多次。
1879年12月28日夜,英国苏格兰泰河上的桁架桥在运营仅7个月后被狂风吹毁,事故调查委员会在提交的报告中认为是由于设计中采用的风荷载未考虑风的动力作用的结果。
1940年11月7日,位于美国华盛顿州,主跨853m的塔科马海峡悬索桥在19m/s大风作用下,发生强烈振动而垮塌。Tacoma桥的风毁事故震惊了桥梁工程界,开辟了土木工程界考虑空气动力问题的新纪元。
古典耦合颤振理论
2.1 Theodorsen机翼颤振理论
1922年,Bimbaum利用Prandtl的约束涡旋理论,提出了第一个简谐振动平板机翼的气动升力解析表达式。此后Theodorsen、Wagner、Glanert、Kussner、Duncan和Collar等气动专家对二维振动平板的非定常气动力表达式进行了10多年的深入研究,直到1935年,才由Theodorsen用势能原理第一次求出了这一问题最完整的解答:Teodorsen平板机翼气动升力Ln和升力矩Mα的表达式。建立在平板机翼气动力基础之上的机翼颤振分析方法,就是著名的Theodorsen平板机翼颤振理论。此后Kussner、Schwarz、Cicala、Schmieden、Ellenberger等人也提出了类似的计算公式,但是应用最广泛的还是Theodorsen表达式。2.2 Bleich悬索桥颤振分析
1940年秋天,对于美国华盛顿州Tacoma悬索桥风毁事故,当时相关学者们很自然地将这一风振现象比拟为裹冰状态输电缆的驰振或平板机翼的颤振。Bleich试图用Theodorsen平板机翼颤振理论来解释这一事故,但是他发现居此计算得到的颤振临界风速远高于Tacoma悬索桥破坏当天的实际风速。显然机翼颤振系数不能直接用于气动现象更加复杂的钝体截面中,例如Tacoma悬索桥的桁架加劲梁断面。为此,BIeich又尝试用考虑桥面断面两边涡旋影响的附加升力项来修正Theodorsen气动力表达式,并通过逐次逼近方法计算出了较为合理的悬索桥颤振临界风速,从而建立起了悬索桥古典耦合颤振的分析方法。
2.3 Kloppel/Thiele诺模图
1961年,Kltw和Thiele将BIeich悬索桥古典耦合颤振理论的逐次逼近过程编制成计算程序,引入无量纲参数,分别绘制出不同阻尼比条件下颤振方程实部和虚部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