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综合之心血管系统疾病..doc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西医综合之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一章 血液循环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二、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三、心肌的生理特性: 四、心电图: 五、血管生理: 六、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补充:1.衡量心肌细胞自律性的标准是自动兴奋的频率;窦房结成为心脏正 常起搏点的原因是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 2.兴奋在心肌细胞间的传导是以局部电流形式迅速传播的,从而使心 肌细胞全或无式收缩。0期去极化速度越快,局部电流的形成也越 快,促使邻近未兴奋部位膜去极化并达到阈电位水平的速度也越快, 故兴奋传导越快。 3.在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钠通道尚未完全复活,所产生的动作电位 0期去极化幅度和速率均比正常动作电位小,动作电位的时程也较 短,兴奋的传导速度也较慢。 4.心肌细胞外间质内含有大量胶原纤维,心室壁多层肌纤维的排列方 向有交叉,因此心室肌的伸展性较小,使心脏不会在前负荷明显增 加时发生心室肌细胞被动拉长,而出现搏出量和做功能力的下降, 即心室功能曲线不会出现明显下降支。 5.某器官的血流量主要取决于该器官阻力血管的口径。 6.大动脉管壁顺应性越小,则动脉血压在每个心动周期中波动的幅度 越大(而不是动脉血压越高)。 7.在主动脉脉搏波形图中,下降支出现的一个切迹称降中峡,发生在 主动脉瓣关闭的瞬间。 8.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方式为扩散、滤过、重吸收和胞 饮,其中扩散(液体中溶质分子的热运动)是最主要的形式。 9.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上神经分布很少,其舒缩活动主要受局部组织代 谢产物的调节。 10.在整体条件下,刺激心交感神经,可使冠状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11.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密度最大的血管是微动脉。 12.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元内有Ach和VIP等神经递质并存,当这些神 经元兴奋时,其末梢一方面释放Ach,引起汗腺分泌增加;另一方 面释放VIP,引起舒血管效应,使局部组织血流增加。 13.正常情况下,动脉血压的调定点相当于平均动脉压的正常值。 14.对冠脉血流量进行调节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心肌本身的代谢 水平,交感和副交感的调节作用是次要的。冠脉血流量大,占心输 出量的4%-5%;心肌缺氧时冠脉血流量增加。 15.脑代谢活动加强可引起脑血流量增加,主要原因是代谢产物(如腺 苷、H+、K+、CO2)增加和氧分压降低,使脑血管舒张所致。因此K+ 减 少可使脑血管收缩。 16.决定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面积的是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真毛细血管。 17.心肺感受器兴奋时心血管交感紧张降低,肾血流量增加,肾排水和 排钠量增加,对血量及体液量的调节起重要作用。 18.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是K+平衡电位、Na+平衡电位和生电性Na+-K+ 泵活动的综合结果。 19.浦肯野细胞、房室束、左右束支均属于快反应自律细胞。 第二章 心血管疾病病理 一、动脉粥样硬化: 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HD): 三、高血压病: 四、风湿病: 五、感染性心内膜炎: 六、心瓣膜病: 七、心肌病与心肌炎: 心肌病:是指心肌病变伴心脏功能不全,至今病因不明,也称原发性心肌病或特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肌病分三型:扩张性、肥厚性和限制性。另外,迄今为止,克山病病因仍未明了,也将其列入心肌病范畴。 (一)克山病: 病因:病因未明,可能与硒缺乏有关。 主要病理变化:心肌严重变性、坏死和瘢痕形成。 肉眼观:心脏不同程度增大,心腔扩大,心室壁变薄,以心尖为重,心脏呈球形。切面可见心室壁散在分布的瘢痕灶。部分病例(20%)在心室肉柱间或左、右心耳内可见附壁血栓形成。 光镜:心肌细胞变性(颗粒变性、空泡变性、脂肪变性)、凝固坏死或液化坏死,心肌细胞核消失,肌原纤维崩解。慢性病例以瘢痕灶为主。 电镜:电镜下I带致密重叠,肌节凝集,钙盐沉积在变性的线粒体内,致线粒体肿胀,嵴消失。 (二)原发性心肌病: (三)心肌炎: 补充:1.按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应答学说,多种病因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 损伤的内皮细胞分泌生长因子(MPC-1、PDGF、TGFβ等),吸引单 核细胞积聚,并迁入内皮下间隙,

文档评论(0)

sa1fs5g1xc1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