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庆班(第一、二、三单元 巍版).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庆庆班(第一、二、三单元 巍版)

中国庆元香菇博物馆“小小讲解员”培训材料 庆庆班(四、五年级及初一) 各位来宾:大家好! 欢迎参观中国庆元香菇博物馆,我是小小讲解员×××。为大家介绍一下的基本情况。是全国的香菇专题博物馆香菇文化的源远流长香菇产业的绚丽辉煌境内山川秀美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86%,居全省第一2004年,根国家环境监测总站测评,庆元生态环境在全国个县(市、区)中名第一国际著名菌家这个苍劲有力字一锤定音告诉世人:[zhuàn]体是“香蕈[xùn]”二字。香菇又称为香蕈,“蕈”就是指生长在树林或草地上的伞状菌菇。数千年前,香菇和地球多一样,谁也分不清是否有毒2000多年前,《吕氏春秋》就有了对蕈菌的明确记载。此后,关于香菇等蕈菌的各类记载代不绝书,如西晋·张华《博物志·异草木》;南宋·陈仁玉《菌谱》(世界上最早的菌学专著,被世界各国的学者推崇,日本人称该书为世界上最早的伞菌词典);元代·王祯《农书·菌子》(是迄今为止最早记载有关香菇栽培的史料);明·陆容《菽园杂记》等。(实物:古书籍) 第三章节 香菇鼻祖吴三公 那么最早发明人工栽培香菇技术的人是谁呢? 大家请看,眼前这座手执金鞭的木雕神像,就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香菇鼻祖吴三公。据明代《吴氏宗谱》记载,吴三,原名吴昱[yù],是庆元百山祖乡龙岩村人。因为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所以菇民尊他为吴三公。800多年前,他总结发明了一套人工香菇栽培技术,开创了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先河,为贫苦的山区农民开辟出一条良好的生存途经,深受当地人民爱戴和尊敬,被菇民尊为“香菇之神”。(实物:木雕神像) 这是吴三公与妻子刘香蕈在山上采摘香菇的场景。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她的妻子也叫香蕈呢?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她回家里姑娘叫,她鲜嫩可爱煮财主到村里,要回去山无路可走毅然跳下了万丈山崖吴三悲痛边大哭一边用斧头在树木上乱砍世代均以生产香菇为生。1994年,张树庭参加期间,为吴三公祠题词香菇之祖liáo],一同感受菇民在山上种菇时的艰苦生活。菇民世代以生产香菇为主业,每年秋冬,男人们不分老少都上山种香菇,由于山区的自然条件险恶,菇民的生活十分贫苦。 “香菇筵[yán]中珍,莫忘种菇人”一部中国香菇的栽培史,也是一部菇民的血泪史。每到“枫树落叶,夫妻分别”时,成群结队的菇民就开始背井离乡,长途跋涉[bá shè],到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搭起香菇寮,开始生产香菇,直到“枫树抽芽,丈夫回家”时,他们才返乡务农。所谓“辣椒当油炒,火笼当棉袄”,就是菇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大家看到的这个简陋木屋,就是菇民种香菇时居住的香菇寮。(实物:香菇寮) 菇民在生产香菇的过程中,经常受到鸟、兽等危害,因此,他们发明了许多简便有效的防护方法,为保护菇民的劳动果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菇民在山上还有个“三不准”的规矩:“一不准用毒药;二不准用枪;三不准乱杀生”。这三条“菇山防护”的规定,体现了菇民们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优良传统qiáng]、砍花、惊蕈、焙[bèi]菇等一系列流程。砍花法历史悠久,科技内涵丰富,不仅不会对森林造成破坏,反而能促进森林资源的有效增长,这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一项伟大创举,也是人类农业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跨越时光的隧[suì]道,去看一看继续参观下一部分的展览内容“香菇之源”参考资料: ①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蕈从覃[tán]。覃,延也。蕈味隽[juàn]永,有覃延之意”。意思是指“香蕈”的味道鲜美,香浓隽永,食用之后,仍回味绵长。 ②2004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从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污染负荷五项评价指标,在卫星遥感数据、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和统计数据等数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全国31个省、2348个县(市、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形成了《中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报告。庆元县的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第一,是“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 ③1796年日本佐藤成裕所著的《惊蕈录》,是日本最早一部关于香菇栽培的专著。多年来,学术界一直认为,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生产香菇的地方。张树庭教授对此非常怀疑,他专门到日本大芬县考察,认为中国栽培香菇的历史要比日本早500多年。 1989年3月,他与美国纽约大学的教授专门到庆元考察,参拜了供奉吴三公的菇神庙西洋殿,并亲笔书写“香菇之源”的题词。此后,他们与参加94年庆元国际香菇生产暨产品研讨会的学者们,在不同国家及地区共发表了30多篇文章,告诉世界:庆元是世界香菇之源。 ④▲《吕氏春秋·本味》:“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 ——战国(秦)·吕布韦。▲《博物志·异草木》:“江南诸山群中,大树断倒者,经春夏生菌谓之椹,食之有味;而每毒杀人。”——西晋·张华。▲《菌谱》: “合蕈,邑极西韦羌山,高迥民秀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