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 自 超 传
张 自 超 传
张自超(1654—1718),字彝叹。江苏高淳人。清康熙间著名经学家、教育家和诗人。他博通经史,一生授经讲学,文著甚丰。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举于乡。康熙四十二年癸末(1703),得中二甲第四十九名进士,不谒选即归。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经著名经学家翁荃(止园)推荐,浙江巡抚徐元梦(善长)聘请自超主讲杭州万松书院(旋改名敷文书院)。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徐元梦回京任左都御史、工部尚书,特以经学笃行向朝廷大力举荐自超。康熙五十七年戊(1718),他蒙诏入都,北行至山东荏平,无病而卒,享年六十五岁。
张自超卒后,他的事迹被载入《大清一统志》与〈清史列传〉,以示褒扬;他著的《春秋宗朱辩义》被收入《四库全书》。另有《沧溪涩音集》诗集等著。
张自超世居高淳沧溪张家垛。幼年丧父,亲族亦凋零,生活十分贫困。他一面刻苦攻读儒学经籍,一面下田耕作,侍养寡母。在诗作中,他曾描绘自己的清贫生活:“我生骨瘦常苦寒”,“垢面相逢仍苦饥。”但是,与一般儒生不同,自超从不以读书为手段挤人仕途,摆脱贫困生活,而是力求从先儒的教诲中寻找自己的理想与实现理想的途径。因此,他对待功名、利禄、财产乃至家庭,都看得很淡,对贫困生活亦甘之如饴,唯勤学不辍。这样,他年少时就博通经史,补了县学生,而且每次考试都首屈一指,在当地很有名气,也颇受人敬重。其后,将近三十年竟累试不中。别人为他不平,他却很坦然,没有一点沮丧和恼怒的表现。相反,愈肆力于诗古文,“所得皆惊迈,而未尝争名于时。”他不赞同那些官场失意就自叹日暮途穷、没有出路的人,认为他们不能自甘贫贱而移志,其实是过于热中名利,并非真正读通经籍,认清世理的达观之人。他吟咏道:“途岂有穷时?毋乃太热中。学道无独识,举足迷西东。……能贵不能贱,遂为物所攻。……愿为达观者,与世开鸿濛。”沈德潜(归愚)评述说:“途岂有穷时,唤醒急躁人。多少贫贱能移之人即富贵能淫之人也。”所以,他博通经史,是为求道,并且亲身实践,加以推行,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康熙四十二年癸末(1703),他以优异成绩考中进士,这为他进入仕途打开了大门。会试之后,礼部尚书韩菼(慕庐)曾倡言自超宜在上甲,想让他在馆阁任职。他以母亲年老多病,亟需回家亲自侍奉,登门坚决辞谢;后榜示为二甲,亦可得官县令,他仍坚持初衷,认为自己并无当官的才能,不能为当世所用,并且已过五十,决心回乡,连进谒吏部都不干,随即离开京师,返回乡里。在家乡,他一面奉母,一面讲经课徒。当年秋,母亲病逝。其后,虽然他生活依旧清苦,但声誉日隆。人们不仅敬重他的学业,更钦服他的品格。
张自超博通诸经,尤长《春秋》。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春秋宗朱辩义》十二卷。在该书的《自序》中,自超指出:他治《春秋》而宗朱熹,目的在于“辩诸儒是非异同之说,以发明《春秋》之义也。”他进一步指出:宗朱的含义在于,按紫阳朱子解析儒经之总体精神,按紫阳朱子治学的基本方法,以求理解先儒孔子的思想,而不被各家不同解说所迷惑。他说:“学《春秋》者,本朱子解《易》之法以解之,则大义皆通,而圣人之心所为炳若日星者,不至晦于诸儒隐深曲异之说矣。”他又进一步提出自己治经的独到见解:“解经之法,……要在于全经大义触处皆通而已。”“朱子之说虽略,因其说而推之,不必强立为例,而后可通于前,变可通于正,又何先后之互异、正变之不同哉!”这就是说,自超治《春秋》之基本思想,以求贯串全书,使前后、正变等触类皆通,而不要以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理解为依据,牵强附会,加之全篇,造成前后矛盾、正变不通的情况。自西汉以来,诸儒纷治君经,或探索先圣之微言大义,或考据史事之细枝末叶;前者失之于琐屑烦复,后者毛病在穿凿附会,两者都不仅背离孔子原意,更使人不得要领,读而生厌。因此,自超治《春秋》,从方法论上说,有其重要的存在价值;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著名学者纪昀(晓岚)评述说:“是书大意本朱子据事直书之旨,不为隐深阻晦之说。惟就经文前后参观以求其义,不可知者则阙之。……虽以宗朱为名,而参求经传,务求心得,实非南宋以来穿凿附会之说。”他又指出:该书“篇首总论十二条,颇得(《春秋》)比事属辞之旨。”这一分析,大体表述了当时清儒对此书的评价。《清史列传》对自超该书的评论,亦与此同。大学者方苞(望溪),也是自超的好友,就很赞同自超的这些观点,他著《春秋通论》时,“多取材是书。”时人评述说:“近时解《春秋》者,焦袁熹《春秋阙如编》外,此其亚矣。”可见此书在清代前期思想界与学术界颇有影响,张自超在当时确实是一位著名的经学家。
张自超还是一位教育家。他一生除了读经和撰述之外,就是授徒讲学。这既是他维持生计所必须,也是他的事业,即传经布道,以实现其理想。他在《秋怀》中吟咏道:“大道自坦夷,于中生荆棘。扩清有古人,所贵无遗力。尧舜至今存,孔孟教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