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饥”“饿”历史演变探析
“饥”“饿”历史演变探析 “饥”“饿”历史演变探析
一、“饿甚于饥”
一般认为古文献中的“饿”指“饥甚”,且这种程度的饿威胁到了生命;“饥”表示“腹空,想吃东西”,与“饱”相对。《康熙字典》在“饿”字释义后的按语中也说“饿甚于饥也”,这种区别在很多历史文献中是明显的。例如: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①
语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宁一月饥,无一旬饿。高诱注:“饥,食不足;饿,困乏也。”
古汉语中有专门表示“饿死、饿死的人”概念的词,比如“殍”“殣”“莩”等,但也可以使用“饥死”“饿死”等组合式表达。检索中国基本古籍库,字符“饿”与“死”共现的数量明显高于“饥”,如表1。
这或可证明历史文献中“饿”本身确实存在程度义。但我们要问:既然“饿甚于饥”,那么“饥死”与“饿死”有什么不同呢?虽然“饿死”占绝对优势,但“饥死”也绝不是个例。例如:
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
伯夷、叔齐辞孤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骨肉不葬。
“饿”又常与“饥”连用,也可与程度副词组合,比如“大”“甚”等,如上表所示。与“饿”相比,历史文献中“饥”与程度副词组合占绝对优势,这也可说明“饿”本身含有程度义。但为什么“饿”也可与程度副词组合呢?
此人饥甚,於是冒死取啖之。
铁臼竟以冻饿甚、被杖死,时年十六。
综上,通常情况下,历史文献中的“饿”表示“饥甚”,与“饥”确实有区别。至于饿的程度是否威胁到了生命,要看具体语境,这不是“饿”词义中的内容。考虑到现代很多方言点仅使用“饿”,“饿”应在某一历史时期已经兼有“饥”的功能了。
二、“饥”常用作“饿”
魏达纯认为,“饥”“饿”在春秋时期确实存在程度上的差异,战国时期区别开始消失,汉初已开始混同。魏达纯所列的六条证据概括来说其实就两条,一是大量本该使用“饿”的地方使用了“饥”,书证丰富;二是有时“饿”等于“饥”,书证其实就一例。
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
伯夷委国饥死,不嫌贪刀钩。
若夫琅邪儿子明,岁败之时,兄为饥人所食,自缚叩头,代兄为食,饿人美其义,两舍不食。
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
例与例叙述的显然是同一件事,例与例也是,前者用“饿”,后者用“饥”,这仅能证明“饥”可用作“饿”,义为“饥甚”。在人以人为食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必定是极其饥饿的时候,所以例“饥人”“饿人”都是非常饿的人,“饥”义也为“饥甚”。魏达纯认为,例中的人是为讨好君主而“减肥”,使腰变细,不可能饿到威胁生命,所以此处的“饿”义为“饥”。但是古籍中还有如下书证: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楚灵王好细腰,其朝多饿死人。
“楚灵王好细腰”的故事源自《墨子》,叙述中已明言饿到了“扶墙然后起”,而后《晏子春秋》则直言“饿死人”。所以,这里“饿”仍然是“饥甚”。综上所述,汉朝的“混同”仅是“饥”常用作“饿”,即“饥”有“饥甚”义;至于“饿”的程度义消失可用作“饥”,显然证据不足。
三、“饿”用作“饥”
《广韵》释“饿”为“不饱也”。高诱注《淮南子》:“饥,食不足;饿,困乏也。”“不饱”指的是“食不足”,所以至晚到北宋时期“饿”已可用作“饥”了。例如:
若饿,取井中物食。
此人欲逐向白庄,侯白云:“旦来大饿,未得即往。”
饱吃自身稳,饿肚自身饥。
饿乃芦中餐草,渴饮岩下流泉。
例、例中的“饿”与程度副词组合,例中“饱”与“饿”相对,都应理解为“饥”。但是汉至五代时期这类用例较少。常与“饱”相对的仍是“饥”,“饿”仍然倾向于表示“饥甚”。例如:
兀兀舍底坐,饿你眼赫赤。
不可使长饱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不可使长饥。饥则力不足,饱则背人飞。乘饥纵搏击,未饱须絷维。
从汉朝至五代时期的代表性文献中“饥”“饿”的分布情况来看,“饥”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饿”,若“饿”经常兼用作“饥”,“饿”的使用频率不应该那么低。
魏达纯在认为“饥”“饿”汉初已经开始混同的情况下,又说二者在汉以后的文献中“仍多少保持着程度上的差异”。我们认为,这种“差异”其实就是汉代以后很长时间里“饿”较少用作“饥”,中古时期的“饿”虽然可用作“饥”,但仍然倾向于表示“饥甚”。
四、“饿”等于“饥”
明朝《正字通》释“饿”为“饥甚”,清代《康熙字典》在按语中也说“饿甚于饥也”。两部字典应多是以古文献为基础编纂的书面语词典,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当时语言的实际情况。所以,不能说清中期“饿”在实际语言中仍然为“饥甚”义。但是,在普遍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