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经济史总结..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经济史总结.

一/序言:1、明末清初关于土地与人口问题的讨论产生了哪些解决方案,有何现实意义? D明清时期 ●两大问题(一)是商品经济发展问题和市民经济思想,如王源、李贽、丘浚等。追求物欲、享乐、商品拜物、金钱至上,功利思想突出,反国家垄断工商业。是政治思想高压被打破后,首先表达出来的商品经济下的市民经济思想。 (二)是土地和其相关的人口问题 ●背景:人口的急剧增加,土地分配不均,供求紧张。引发朝野上下思考农业税和土地制度如何改革、生产技术如何改良、土地可否买卖,产权可否变动,人口问题的本质是相对人口过剩还是绝对过剩。有现实意义。 ●雍正帝:摊丁入亩,兴修水利、垦荒、技术改良,引进作物等。 ●王源:粮少人多,商品经济发展了,劳动力人口转移,农业用地减少被挤占。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黄宗羲:均地,复井田,田权相等。 ●洪亮吉:认为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人口增加,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劳动力价值下降,农业生产投入大于产出不可避免,形成的粮少人多现象是绝对人口过剩。采取类于马尔萨斯的方法,控制人口总量特别是农村人口。 ●丘浚的观点:在土地饱和、劳动力不断增加,其价值却不断减少,在单位生产中技术投入达到极限,资金低投入情况下,如何实现农业的发展。这种发展方式是对农、工等中国产业发展的成本核算经济学具有典型意义。 2、经世派自改革 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内部的改革派。认识到清朝国势的衰落和面临的国内外危机。主张在不改变原有制度下进行“自改革”,但也有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要关心的问题仍是漕运、河工、币制、蚕桑等传统问题。 3、对近代经济史具有标志意义的:梁启超对近代经济史研究贡献犹大,1904年写《中国国债史》。再如贾士毅1917年的《民国财政史》和1916年王振先的《中国厘金问题》都堪称开山之作。 4、五四运动后至建国前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几次论战:第一次对章炳麟国粹派的争论。焦点是传统经济史研究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在价值、内容、方法上有无意义,对全盘西化可否接受或经济发展理论上的拿来主义能否接受。第二次张东荪、梁启超的基尔特社会主义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战。核心是中国是否是资本主义,能否搞基尔特社会主义来代替马克思主义者宣传的社会主义。 中国国情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要不要政党斗争等。第三次:三十年代初郭沫若、吕振羽、张闻天、潘东周与陈独秀、任曙、严灵峰的所谓托派,陶希圣的新生命派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与历史发展分期的论战。中国的国情是否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要不要两步走,实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第四次“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之争。农业工业化论。代表郑林庄与费孝通。以农立国论:代表章士钊与村治派和乡建派。以工立国论代表吴景超、陈序经、胡适。第五次抗战中对蒋记、陈记、叶清的三民主义(主要是民生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论战。 焦点是谁继承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特别是民生主义,它可以不可以代替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第六次解放战争胜利前关于中间派路线的经济制度争论。是要社会民主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结果马克思主义者的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取得胜利。 参考赵靖:《中国经济思想史述要》,北京大学2003年版。 5、(1)、现代化理论:中国近代史用一组指标来衡量其发展目标与水平。如工业化、民主化、城市化、市场化、市民化、科层化等。西方冲击论强调中国现代化动力的外部因素。 (2)、制度学派的影响: 新经济史研究(以麻省理工、芝加哥大学为中心)的一个主要派别,认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是居于典型性和排他性的,如认为发达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制度独有的。还主张在具体的产业经济史和部门经济史研究中广泛借鉴自然科学成就使经济史研究理论体系、研究手段上追求更精密、更程序、制度、规则化、结果更可信。 (3)、内卷化理论的影响: 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工(以轻工、加工业为主)商农等产业在近代化过程中,对西方国家技术、管理、设备等方面的吸收借鉴,由于中国的高劳动力投入,低劳动力价值使用、低资本运转的发展基础,其蕴涵的生产要素间的原由关系,其近代化与先进性意义被扭曲,而达到的经济增长的特殊结果,称之为内卷化。 第二章、 1、朝贡贸易:战争前中国与周边的藩属国家如朝鲜、安南、缅甸、苏禄、琉球、锡金、南掌、尼泊尔、暹罗等国间的贸易形式。是一种不讲经济效益,无国际法约束,而是儒家君臣关系在国际关系上的顺延、利用礼仪特征维系的外交形式。 2、清政府是如何一步步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1793年、1816年的谈判,马戛尼、阿美士德提出四口贸易,自由传教,割岛屿,轻税、设贸易代表与仓库后才在贸易数量、种类、国家上变得彻底保守起来。(参照中俄《恰克图条约》与中葡关于澳门的处理办法。)马戛尼来华是促使完全实行闭关的标志。 3、(1)闭关政策的原因及评价 原因一是据儒家文化、地缘关系、人种区分贸易关

文档评论(0)

jiulam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