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物传记中水利史料的考辨与利用.docVIP

 浅析人物传记中水利史料的考辨与利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人物传记中水利史料的考辨与利用

浅析人物传记中水利史料的考辨与利用摘要:流经西安城的通济渠与引泾(河)渠首的广惠渠,是明代关中新修的著名水利工程,且被作为政绩写入明清时期的众多项忠传记之中。但是各种人物传记在史料选取、事项表述上具有主观倾向性,有的与史实存在明显背离。事实上,水利等记载不仅是作者记录的传主生平内容,而且是其凸显或褒贬传主的话语与依据,往往因人纪事,包含着作者的价值取向与内在意蕴,但针对水利研究或难以为凭。辨别史料性质、理清各类史料之间的脉络是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基本前提。   关键词:明清传记;项忠传记;水利;通济渠;广惠渠       项忠(1421-1502),嘉兴人,正统七年(1442)进士,曾任陕西按察使,后以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兴修水利。流经西安城的通济渠与引泾(河)渠首的广惠渠,是明代关中新修的著名水利工程,且被作为政绩写入明清时期的众多项忠传记之中。   关于通济渠,学界对其水源、渠线、修筑、兴衰等进行了分析;对于广惠渠,则考察了其兴修过程并援引了八千余顷的灌溉效益。以前的研究围绕渠道本身,注重地理空间,有的还强调了当事人碑石记载的可信与重要性。本文从文本传承出发,围绕项忠与明代关中水利,结合实地考察,爬梳明清时期相关文献对此前记载的摘录、取舍、概括与表述,揭示人物传记中史料、事项选取的主观倾向性,有的与史实存在明显背离。该研究对于如何评估传统人物传记中的水利史料,史料搜寻、利用中应该注意的原则性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一、通济渠、广惠渠的修筑及文献记载分歧      《明实录》在项忠去世后的生平回顾中写道:“西安水多卤,而宋渠久废,忠为开一渠济之。又开泾阳郑、白故渠,溉田七万顷,民生祠之。”这里是讲:西安城地下水质差,宋代修建的某渠湮废已久,项忠开修一条渠道接济城市用水。此外又在泾阳县传统郑、白渠灌区开凿渠道,灌溉田地七万顷。诸此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敬重与感激。   万斯同对于明朝典籍包括《明实录》相当熟悉。国家图书馆藏万斯同《明史》,虽然学界对该书的认定尚有分歧,但大致认为是经万斯同审阅的明史稿本之一,也是王鸿绪后来改定上呈《明史稿》的基本依据。与上引《明实录》相比较,该《明史-项忠传》说明第一条渠道与龙首渠相关,对于后一渠道尽管灌溉区域更为具体,但“溉田七万顷”并未保留:“西安水泉卤不可饮,为开龙首渠三十里。又疏郑、白二渠,以溉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五县田,民祠祀之。”西安龙首渠此前即存在,“为开龙首渠三十里”意味着是对原龙首渠的扩建或维护。而疏凿历史上的郑、白渠,是为灌溉泾阳等五县农田,且只是说曾经有此建设行动与意图,至于灌溉效益、后果则未作任何说明。   再到后来王鸿绪的《明史稿·项忠传》,龙首渠部分毫无变化,郑、白渠部分则增加了“七万余顷”:“又疏郑、白二渠,以溉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五县田七万余顷,民祠祀之。”这里的“以”字比较关键,即疏凿郑、白渠是为了灌溉泾阳等五县田地七万余顷。   由《明史稿》改定的张廷玉《明史》,项忠传中的兴修水利记载与以上两书差异更大:“西安水泉卤不可饮,为开龙首渠及皂河,引水入城。又疏郑、白二渠,溉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五县田七万余顷,民祠祀之。”前一部分增加了皂河,即龙首渠与皂河相通。郑、白渠部分则删去原来的“以”字,若此则表述为疏凿郑、白渠后,灌溉泾阳等五县的面积达七万余顷。   以上均将项忠在陕的水利建设系事于天顺七年至成化元年(1463-1465)之间,即天顺八年(1464)前后。郑、白二渠原本是汉代之前关中渠道名称,当年水资源条件优越,但史载最高灌田面积大致为四万顷,宋元以降灌溉面积已呈显著下滑之势,何以明代反而高达七万余顷之多?   先看弘治年间项忠《自叙》记载:“成化改元,先帝即位,……关中井泉多卤,宋陈尧咨尝凿龙首渠,久而湮塞,民甚病焉,奏开渠三十余里,甃其两岸,名曰:通济。又浚郑、白故渠,凿山引灌泾阳田七万余顷,名曰:广惠。至今民德而祠之。”这里讲:因龙首渠湮塞,项忠奏开通济渠,渠长三十余里。至于二渠之间的区位关系、是否为同一水源等,表述并不明确。又疏浚传统引泾渠道,开山凿渠,取名广惠,灌溉田地七万余顷,百姓感激。七万余顷堪称惊天动地,但又似于天方夜谭。   吕、项两家世交姻亲,项忠去世后,吕瓽根据项忠所撰材料及自己所闻,在项忠《行状》中写道:“成化元年……关中井泉斥卤,故有龙首渠,宋陈尧咨所凿,久湮塞,居民病之,乃奏开一渠三十余里,傍甃以砖石,防其崩;又泾阳旧有郑、白渠,淤阻百年,亦奏募夫万人,凿山引灌军民田七万余顷,更名通济、广惠。民到于今怀德立生祠焉。”这里通济、广惠前后相连,语义容易混淆。明代中后期,关中至少有二处著名的渠道均称通济渠:一是西安城供水渠道;另一则是传统引泾灌区——明代广惠渠与元代王御史渠之间的

文档评论(0)

duanjiaocuzhan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