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当代中国刑法中亲亲相隐制度的完善
浅析当代中国刑法中亲亲相隐制度的完善 浅析当代中国刑法中亲亲相隐制度的完善
一、“前法典”时期的“父为子隐”思想及其意义
中国的“亲亲相隐”思想起源于先秦时期,孔子首先提出“父子相隐”的概念。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①孔子说,如果父子之间一个人犯了罪,那么彼此间的另一个人为此人提供庇护是理所应当的。孔子的这一说法不仅是儒家学说“仁爱”的重要表现,更成为后朝“亲亲得相首匿”制度的滥觞,对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容隐思想并没有正式写入法典,故将这一时期成为“前法典”时期。
“父为子隐”是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风纪的尝试之一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②”。孔子一开始就是礼乐制度的坚决捍卫者,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奋力疾呼,希望能唤起民众对礼法的尊重。他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旨在维护家庭的和睦安定,维护家庭伦理秩序,重塑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谐社会。
“父为子隐”是儒家解决“忠”、“孝”道德困境的方案体现
在儒家学者的观念中,孝高于忠,必要的时候宁愿舍忠尽孝。《孟子·尽心上》中记载到: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谟天下,犹充电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乐而忘天下。”舜贵为天子,即使是他的父亲瞽叟犯了故意杀人罪,为了他的父亲,舜也要放弃对部落的忠诚,拼命将老父救下,远走天涯,尽到为人子的孝心。这就是儒家解决“忠孝”道德困境时采用的方法。如此看来,允许父子之间的包庇维护也显得理所当然了。
“父为子隐”是儒家“仁爱”思想的表现
儒家的“仁爱思想”主要讲究“身心合一”、“天人合一”与“人人合一”,即个人心灵的契合、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和谐相处。“父为子隐”则是“身心合一”的重要体现。儒家一贯强调人伦纲常,特别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互爱互信。爱心应该从家庭内部做起,“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③为了维护家庭稳定,在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家人利益受到极大的威胁时助以一臂之力也未尝不可。在孔子看来,即使可能违背了社会秩序也是值得的,只有做到家庭的和睦,实现“身心合一”才能做到真正的“大同世界”。
“父子相隐”思想在法家理论中也有侧面体现
一般看来,法家是反对亲亲相隐的,“故至治,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④“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⑤但即使“告奸”的范围扩大到邻里之间,法家也并未明确指出禁止父子间的“相隐”。韩非子在论述“楚之直躬之人”时,⑥也表现出了对此舍孝尽忠之人的不满。
二、中国传统法典中亲亲相隐制度的变化与发展
自西汉起,儒家一贯倡导的“父为子隐”思想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同,将其写入法典。此后,中国的法律制度中都少不了亲亲相隐制度。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亲亲相隐”为中国古代特有的制度之一。
汉代”亲亲得相首匿“制度
汉宣帝地节四年下诏明确规定:“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自此,“亲亲得相首匿”作为一种刑事原则得以确立,除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容隐范围从父子扩大到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
自汉武帝时起,儒学思想已成为汉朝君主治国的重要思想依据。在对待长辈对晚辈的包庇和晚辈对长辈的包庇这两个问题上,其处理结果是有很大的失衡的。前者的处罚很轻也很明确,免于连坐。后者则需要经过严格的诉讼程序,由掌刑狱的廷尉决断。孔丘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并未强调方向问题,衍变至汉朝的”亲亲得相首匿“制度则出现方向的不平衡,也因此印下深刻的等级烙印。
唐朝容隐制度的不断扩张
唐朝的同居相隐较前朝的亲亲相隐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在罪名还是容隐人员方面,其范围都拓展了很多。亲亲相隐制度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后世宋元明清都只是在唐朝制度的基础上小修小补。
清末及民国时期的亲亲相隐制度
清末沈家本主持修订了《大清新刑律》,通过与礼教派的“礼法之争”,最终取消了自元朝一直延续的“干名犯义”制度。其中第180条规定:“犯罪人或逃脱人之亲属为犯罪人或脱逃人利益计而犯本章之罪者免除其刑。”亲亲相隐从一种义务转变为一种权利,表现了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的过渡。
三、现代社会亲亲相隐制度的继承与批判
五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商业秘密保护知识培训.ppt VIP
- 生态学全套配套课件第三版杨持第二章.ppt VIP
- 《向上管理 与你的领导相互成就》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x VIP
- 钢结构工程维修施工方案.docx VIP
- 2023年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docx VIP
- 电信春节通信保障应急预案.docx VIP
- 女装设计 全套课件(上).pptx VIP
- 珠海市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监督管理中心招考合同制职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共500题)含答案详解.docx VIP
- 体例格式9:工学一体化课程《小型网络安装与调试》任务4学习任务工作页.docx VIP
- 建筑节能工程监理质量评估报告.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