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的师范教育思想及实践评述
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的师范教育思想及实践评述
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的师范教育思想及实践评述
〔摘要〕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行使直隶总督之权责,大力执行各项新政。为兴办新式学堂提供师资队伍,袁世凯大力倡办师范教育,自此,清末直隶师范教育取得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性发展,且领先于全国其他省份,初步踏上了教育近代化的轨道。本文主要探讨了袁世凯兴办近代师范教育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和意义。
〔关键词〕袁世凯;清末新政;师范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0-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8-268904-0040-0
袁世凯是清末民初极具影响的人物。大多数人对袁世凯的论述都是从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度出发的,而除此之外,袁世凯在文化教育领域当中也有相当的表现。尤其是在清末“新政”一直到被开缺回籍这段时期,袁世凯积极执行“新政”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大力倡办近代教育事业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而在兴办近代教育事业的过程中,袁世凯意识到师范教育对于整个教育事业在师资保障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论文联盟作用。因此,袁世凯又把师范教育作为兴办近代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成为创办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
一、 对于兴办近代师范教育事业
重要性的认识
袁世凯在“新政”时期,最开始意识到的首先是人才的稀缺的问题,人才多寡,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治乱兴衰,这是古今中外一切有识之士的共识。袁世凯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官员也非常明白这一点,他当时就指出中国缺乏人才这一残酷的现实,“当世无深明大义之人,故人才今不如古;当今无博达时务之人,故人才又中不如外。”[1](271)进而又发出了“人才之难,古今一致”[1](94)的感慨。加之两次驻朝、甲午战争及庚子战乱等经历,使得袁世凯深刻领悟到西方及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强大,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教育体制发达以及新式学校健全能够培养出浩若繁星的人才,这是其制胜的关键因素,“查五洲各国,其富强最著者,学校必广,人才必多。”[1](270)
基于这样的事实,加上自己对于西方及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认识,袁世凯认识到要培养人才,则必须要兴办新式学校,因此他指出:“惟国势之强弱,视乎人才,人才之盛衰,原于学校。诚以人才者立国之本,而学校者又人才所从出之途也。以今日世变之殷,时艰之亟,将欲得人以佐治,必须兴学以培才。”[1](317)在袁世凯看来,国家的强弱、人才的多寡、新学的兴否,是环环相扣,密切相关的。有了新学,才能有大量的实用人才,有了大量的实用人才,国家的兴盛和强大才会有希望。当然,袁世凯对于新式学堂作用的认识还不仅仅局限在培养专门的新政人才上,他看到了学堂对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乃至富强中国的作用。他说“设立学堂者, 并非专为储才, 乃以开通民智为主, 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 具有普遍之智能, 上知效忠于国,下知自谋其生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 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兵农工商, 各完其义务而分任其事业, 妇人孺子, 亦不使佚处而兴教于家庭。无地无学, 无人不学, 以此致富奚不富, 以此致强奚不强。”[1](1187)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出,新式学堂的创办不仅仅是要培养新政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同时是普及教育、开民智的亟待之须。
但是兴办新式学堂,校舍、教学仪器、教科书这些所必须的硬件设施,基本上有足够的资金就可以解决了,可惟独师资这个软件,不是资金足够就能够解决得了的。没有足够及合格的师资队伍,就是有再好的校舍和教学工具也无法执行必要的常规教学,基本的教学任务若是无法完成又何谈培育新式人才呢?新政时期存在的问题就是师资及其匮乏,针对当时的问题,袁世凯指出“各省学堂不多,患不在于无款无地,而在无师……师资既丰,学自易兴,次为办学入手第一要义,不可稍涉迟缓。”师范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母体,但是师范教育落后,师资匮乏必然会极大阻碍新教育的兴办,袁世凯深明此理,他在1902年8月8日的《奏设直隶师范学堂小学堂拟订暂行章程折》中指出:“育才莫先于兴学,兴学莫重于得师。……中国士子……于各种新学多未讲求,自难膺教习之选。各州县现虽筹办学堂,而教习无人,课程无定,名为设学,实仍虚应故事。故造就师范,诚为刻不容缓。”[1](581)正因为袁世凯对师范教育的作用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他才在清末时期把兴办师范教育作为执行新政的重要一项积极努力的实施到实践当中。
二、 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倡办近代
师范教育事业
清末新政自开始到满清王朝的覆灭,虽然这十年的时间里袁世凯并没有一直担任直隶总督的职务,因为明升暗降使他不能够直接去执行新政,但其后面的一些继任者例如杨士骧是他的亲信幕僚,端方则是袁的亲家,因此清末十年的直隶基本上是掌控在袁氏势力之中的,清末新政的推动者主要还是袁世凯。
文档评论(0)